郑逦
〔摘要〕在高师院校的理论教学中,和声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基于笔者在多年的和声理论教学过程中,从诸多学生的和声学习方法上所发现的和声教学上的一些缺失性问题,结合高师院校和声教学的特点与现状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对其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基础和声是一门重要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修完基本乐理之后必修的一门作曲技术课程,通过基础和声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古典时期和声理论的语言逻辑及其写作技巧,并以和声书面写作练习和古典经典作品和声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从而为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理解、欣赏中外常见多声部音乐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对于和声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使得教师的教学难上加难,面对这一现状,怎样才能使和声课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和声课程的学习,更好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同时保证和声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和声课教师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重新定位教学对象
高师专业和声课程一般开设一年或一年半,根据每个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一般每周开设2—4个课时。由于在教学中过多强调音乐的技术性内容而忽略了和声对于音乐本体的实际操作,使得学生很少或基本不关注音乐存在的本体问题,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和声内容繁琐而复杂,这不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违背了高师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
上世纪中叶始,高师院校均采用俄罗斯音乐教材和音乐教学体系并一直沿用,其音乐教材内容严谨、理论准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但是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尤其对于初学和声的师范类院校学生来讲,上册所强调的所有和声进行中须避免的条条框框完全把学生固定在四声部连接的机械式习作里,忽略了音乐本身,这样的教学设置使学生觉得和声枯燥、单调,局限性太大,等到完全掌握四声部规范连接时,下册的内容又推翻了之前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例如重复音的多变,平行五度、反功能在特定条件中是允许的,和弦外音不受和声语汇的局限,灵使活运用、自由组合等内容又使得学生对于和声的学习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致使教师教学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骤减,学习成效低下。
针对这一点,在甄选教材方面,可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材》为主,附加具有实践性的教材,例如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作曲协会推介的祁光路编著的《和声通用教材》,杨通八编著的《和声分析教程》、《和声学基础与键盘实践》等。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避免讲授过难过偏的教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为主,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以满足高师学生的教学要求。
三、重新调整教学内容
对师范生来说,掌握和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弹奏能力,能提高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与欣赏能力。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和声和即兴配弹是两门各自独立的科目。和声的教学侧重理论,配弹的教学联系实际,从目前的单独授课来看,其理论和实践相互割裂,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完全不能理会四部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实际音响效果,完全忽略了基础和声是即兴配弹的理论基础,即兴配弹是基础和声的实践指导。两者若能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实践键盘即兴弹奏的能力,增强和弦连接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断力,培养基本的和声音响概念,还可以理清基本的和弦音响结构和声部连接关系,感受和声运动的基本功能关系。
学习音乐的学生一聊起和声都知道正三和弦的基本功能,因此,老师们要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经典的作品,比如歌曲《雪绒花》、《我的太阳》、《大海啊,故乡》等中外名曲的钢琴伴奏谱,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歌曲和声运用技巧。再者在讲解终止、乐段、乐句章节时,可以把书中提及的三种基本终止式用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演绎出来,通过作品告诉学生,实际的操作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作品的弹奏中,和弦进行的逻辑、重复音、声部的跳进与平稳、反功能进行以及和弦外音的自由组合,均会受到音乐风格和伴奏织体的影响,在弹奏过程中这一类和声连接规则应尽量减少到最小的限度,重点是教会学生去掌握和声的基本要领,提高弹奏的水平。
四、强调和声分析的重要性
和声分析是指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处理方法,是掌握和声实际知识与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将和声理论知识、写作练习与作品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了解和弦与乐曲结构、内容表现等的关系,并有助于逐步掌握各时期的和声发展概况与各流派、各作曲家的和声风格特点。它是和声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乐曲分析的一项内容。和声分析有三种:一种是听辨分析,即对乐曲的和声处理作大体的说明;第二种是口头分析,即根据乐谱,口头作概要分析;第三种是书面分析,即对乐曲的和声作细致的叙述,包括标出每一和弦的级数、位置与功能,以及各项和声分析的要求,这是和声分析的主要方法。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实际作品往往根据音乐需要常多于或少于四个声部;实际作品在节奏上常常一个小节或数个小节更换一个和弦;节奏也丰富多变,这与四部和声节奏同步,跨小节必须更换和弦背道而驰。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将理论学习中的纵向四部根据实际作品转化成纵横交错的音乐思维模式。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先从歌曲分析入手,再逐步分析钢琴作品,通过和声分析的教学,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和弦结构、作品风格、和声功能以及对作品大体布局的认知,对作曲家和某个时期音乐流派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为即将开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歌曲写作等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阶段和训练手段的改革
检验学生是否学好并能合理运用和声,习题是最为直观的反应。和声习题的写作是和声最基础的训练方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但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音乐上的逻辑思维。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和声习题上可以分阶段训练,即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即和声功能要准确,四声部连接要有逻辑,和弦选择要合理;第二步即利用有效手段处理和安排好和声节奏,设计优良的旋律与低音声部;第三步即在现有的和声基础上多采用半音化和声手法,布局好和声语汇的递进和旋律的贯穿发展。这种分阶段训练既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和声写作的规律,也可以不断提高和声习作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真正意义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使学生摆脱学完和声不知如何具体运用的老大难窘境。教学手段的另一大改革即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能力。但“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哪些知识点可以通过幻灯片形式呈现出来,哪些知识点需要口头强调和演奏示范。例如,教材中的作品演示,通过钢琴的示范教学会比幻灯片的放映要来得更加直观,教师可以边演奏边指导学生了解作品中和弦的运用、和声的布局以及钢琴织体的安排,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信息获取量,使学生更便捷高效地接受新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和声课虽然只是高师音乐教育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但其教学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一个适合高师院校和声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勇于创新,不断尝试,一定能使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凸显出其师范特色,实现和声的真正价值与和声教学的真正意义。(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苏]伊·斯波索宾,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4
[2]孙孝良.和声教学中的教学改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8):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