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迷雾 图+左小朵 三更枕
私家地理
重庆购书中心城市的午夜书房
文+迷雾 图+左小朵 三更枕
当重庆已进入午夜,大街上没了穿行的车流,地铁入口锁上了闸门,只有夜班公交偶尔呼啸而过,商场早已经关门,橱窗中的模特空洞地凝视着窗外,白天的所有喧嚣在这一刻都隐去了踪迹,唯有一间书店依旧敞开着大门。在书店中,人们安静而缓慢地翻着书,没有言语交流,没有浮躁,一切都似乎回归到了阅读本身。这,大概就是重庆购书中心存在的目的。
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同学聊天,他知道我喜欢书,便讲起了一家位于旧金山伯克利大学附近的老书店。这家书店有个简单的名字:Moe's。是一栋四层小楼,所在位置是伯克利嬉皮士王国的中心,上世纪60年代言论自由运动的圣地人民公园就在一步之遥。嬉皮士们晒着阳光,躺在草坪上抽烟、喝酒、读书、思考人生,偶尔当街撒尿。书店老板是个老嬉皮士,年轻时在纽约卖冰激凌、学艺术,总是能够找到坚决反对的东西。店内藏书有20多万册,随时更换。他曾经在这里看到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书,封壳上的鎏金字体有些脱落,书页甚至开始发涩,满是“时间的尘埃”。老同学讲到这里,一声叹息说,这才是书店应有的样子。
书店的样子?当我走进重庆购书中心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尾巴生人,重庆书店的选择其实并不太多。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新华书店,当年它还位于解放碑重百大楼一侧,我经常去的是一楼进门右侧,那是摆放少儿读物的地方。然后是三楼,那是个我一点都不想去、但是必须去的地方,因为那里出售各式各样的教辅书籍。偶尔,我的母亲也会到那里买上一本琴谱,或是为我哥哥买一本素描画册。
年龄大一点后,我更加喜欢到精典书店。这间不起眼的小书店那时还在新华书店对面的小巷中,当时我也不知道它其实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只觉得这间书店比起新华书店更加安静,空间虽然有些逼仄,却不会有一丝压力,熟悉的人一走进来,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常去的书架边上。看书的姿势也不讲究,一开始站着看,看累了便坐下,书架旁店员往高层放书的踏脚凳是最好的“风水宝地”,店员过来放书,小声提醒,看书的立刻站起来,带着那个年代读书人特有的拘谨,待店员走后,便又坐下,依旧是废寝忘食。
左右页图:文学区是重庆购书中心的核心区域,也是书店深夜试营业的开放区域之一。整齐的书架旁,经常能看到席地而坐的读者。顺带一说,许多英文原版书也能在文学区内找到。
我想,这样的记忆,大多数重庆人都会深藏心底。
在重庆购书中心,我似乎找到了这种记忆中的熟悉感。它有着新华书店的辽阔空间和一丝不苟,所有的书都分门别类地堆放整齐,整个书店被大致分成了“文学区”、“艺术区”、“社科区”和“儿童区”。不过导视不太明显,这导致了读者可能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想看的书。不过这样也算是逛书店的乐趣之一,不带太多目的性,走着走着,突然在转角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封壳或者标题对味的书,翻开一看,立即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惊喜感。
整齐之外,这里竟然还带着几分精典书店的品味和随性。作为一家以“人文”为主的书店,这里是没有科技类、电子类字样书籍的。其他书店销量最好的成功学在这里也难觅踪迹,尤其是曾经让我深恶痛绝的教辅书更是藏在最左边的角落。书店的各个角落都放着样式简单的桌椅,混杂着美式的实用主义和略带雅痞的文艺范儿,不过有人似乎觉得看书还是坐地上舒坦,当年精典书店中席地而坐的场景,在这里依旧比比皆是。这些专注于阅读的人甚至连表情都一模一样:专注、宁静、忘我。
除了书店本身以外,重庆购书中心还有一些看似和书店不太搭调的东西。例如一间出售进口零食的小店,虽然我个人认为边吃东西边翻书是一种相当糟糕的行为;一间出售创意产品的礼品店,我见到一位母亲带孩子买了教辅书后,过来特意挑了一
左右页图:类似台湾诚品书店,重庆购书中心中还有一个出售各式精致小摆件和文创产品的礼品店。看书累了,在这里逛一圈会有意外的惊喜而美式的实用主义混搭着略带雅痞的文艺范儿,营造出了重庆最好的阅读环境。本漂亮的笔记本;还有店内的两点咖啡,当然如今这只能算是书店的标准配置,不过看到几个年轻学生边喝咖啡边做卷子,还练习英文发音的情景依然让人侧目。根据店员的介绍,购书中心还会不时举行文化讲座甚至是小型室内音乐会。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台北的诚品书店,重庆购书中心的基因中显然也有它的影子。
诚然,这里没有Moe's那种老书店的韵味,没有一个老嬉皮士老板,但是它同样能吸引人们进来坐坐,翻翻书,而有了这些专注的阅读者,也就有了一间书店应有的样子了。
这家购书中心也是重庆第一家有望24小时营业的书店。说是有望,是因为目前还处于试营业阶段,只持续到午夜2点,并且只开放文学区和两点咖啡。今年3月,如果效果好的话,才会真正地实现24小时营业。
不过,我个人倒觉得书店通宵营业属于理想主义的狂欢,现实意义并不太大。我能想象一群文艺青年,深夜聚集在书店里,开始朗诵北岛的诗歌——“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和白天又有什么不同?
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某个深夜,带着好奇的心,试图看看夜晚的重庆购书中心到底是什么模样。此刻书店的人真不算多,想象中文艺青年的聚会也并没有存在,和白天比起来显得十分安静。我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坐在两点咖啡,拿着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店员说咖啡要浓一点。还有人已经趴在了桌上,如果不是午夜2点关店,我怀疑他会一觉睡到天亮。更多的人则安静地翻着书,在暖光灯下,像是一出沉默的舞台剧。
除了阅读者,还有记录者。摄影师陈少提着他的莱卡相机,专注地记录着深夜读书的面孔。在他的镜头下,有瞌睡的年轻人,有进来喝咖啡安静思考人生的文艺青年,有半夜失眠不得已进来坐坐的老人……陈少说他以前曾经在夜店、在夜深的麦当劳、在机场的候机大厅都拍过这些熬夜的人群。夜店充斥着狂欢、麦当劳带着温馨、候机大厅多是疲惫,而购书中心,则是平静。拍累了,他也会坐下,要一杯咖啡,开始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
我记得三联书店开始通宵营业时,编剧宋方金在微博上说:“一座城,没有一家24小时书店是不完美的。”在此我想改编他的后半句,“重庆的深夜,在得意酒吧街之外,终于有了一丛不眠的文字灯火。最美的是,你去不去,它都在那儿亮着,这样很好。”
你可以把重庆购书中心看成一个书店综合体,新华书店、精典书店、诚品书店的影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建议深夜到这里坐坐,感受一下安静阅读的力量。说不定,你还会遇到一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这又是一个关于书店的美丽故事了。
地址:大坪时代天街C馆
最难忘的特点:少儿空间、精品礼品店、外贸零食店、各式讲座,还有可能会到来的通宵营业……能寻觅到一个安静的通宵看书的地方,人生简直太完美了。
Chongqing Book Center Reading in 24 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