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给那些仍旧在公司混日子的人

2015-09-12 19:03:45
中外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坏习惯职位小事

当年,无论是我在方正给国家单位打工,还是在雅虎给外国人打工,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我从来不觉得我在给他们打工,我觉得我在为自己干。因为我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通过这件事我能学到什么?学到的东西是别人剥夺不走的,而客观上可能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把一件事交给你应付一下,是很容易的,但应付完了之后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吗?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怎么进步呢?离开了学校之后,“学习”不再是上课也不是读书,而是通过工作做的事情、做的项目积累的经验。我有不服输的性格,再普通的事我都要做得比别人好。要做到超出大家想象,是要花很多时间、很多努力的,但我发现我的收获最大。

如果你混日子,对不起,实际上你是在混自己。你能黑老板多少钱?如果年薪10万,10年也就混老板100万。100万对公司伤害不到哪去,可是你荒废了10年,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闭了,或者你被开除了,怎么办呢?你觉得你有竞争力吗?

只要是白手打天下,最后你会发现,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公正。在互联网时代,丁磊、马化腾、李彦宏都是平头老百姓,他们在这个行业能成功,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你努力,你也有机会成功。不提大佬们,百度、谷歌还有腾讯的很多员工都很成功,很有成就感,靠的是什么?靠你能力的积累。

只要你一天决定不离开现在的公司,就应该把工作做好。有人说我有个性我不爱干这个,请问在你没有成功之前,个性能换房子吗?如果个性能换房子,我比你有个性,我们全家都有个性,但它换不了一套房子。

摘编自 周鸿祎博客

当你的职业生涯面临瓶颈

多久才有可能继续前进?通常情况下,你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如何做好你的工作,直到熟练的程度,然后寻找你的下一个位置。每一个这样的阶段会持续多久,取决于你的能力、职位的流动性和你所在组织的情况。你可以通过观察组织中周围的人,了解某个职位的“停留时间”,两年、三年还是更久?然后,你可以客观评估你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晋升速度。但过高的期望比常规速度更快升迁,或许只会让你失望。

如果一直止步不前。如果你认为在一个职位上停留的时间已经超出了计划,你需要开始四处搜寻新机会。与你的经理谈一谈即将到来的机会,是一个良好开端。你还可以尝试开诚布公地与经理谈阻碍你担任新职位的障碍有哪些。这将帮助你制定一个计划,以克服这些不足,也有助于你的经理对你的升迁给予支持。

横向移动怎么样?职业生涯并不总是向上的,这是绝对真理。如果只向上移动,我们就无法理解复杂行业的各个方面。一位未曾经历过几次横向移动的首席执行官,其领导生涯是无法长久的。对于综合管理职位来说,这一点很重要。

避免变得更糟。虽然保持专业素养或许很难,但这样做十分重要。就算你精神上已经心不在焉,也还需要保持积极,因为你的同事会记得你消极的表现。而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你需要得到同事的支持。

当然,有时你的公司的确没有晋升机会,你或许是时候跳槽到另一个组织中。如果你一直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你的同事和经理会尊重你转至一个发展空间更大的职位的选择。

摘编自 FT中文网 安杰拉·奥吉尔

为什么改不掉自己的坏习惯?

1.不改变环境。改掉坏习惯时,我们常寄希望于意志力,但更应该做的是改变你周围的环境。采取一些行动让环境变得有利于好习惯的培养,比如把跑鞋放在床边,还可以给坏习惯设置一些障碍。比如把路由器拔掉,让别人保管几个小时。

2.想要一直待在舒适区。改变习惯本质上会让人不舒服,不想走出舒适区。这也是大部分人不愿意运动的原因。如果你放开自己,接纳不适,至少一次接纳那么一点,你就没那么快放弃。不喜欢跑步吗?那就一点一点来,想着只要战胜一点点的不适,你会知道这根本不难,而战胜它意味着在改掉坏习惯上面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后援力量。

3.不从小事做起。为什么从小事做起,原因数不胜数,比如:如果从小事做起,改变引起的不适不会太严重,你就能克服惰性。你也不会一下子用光了所有的热情或意志力。如果从小事做起,你不可能拒绝,也不可能失败。比如冥想两分钟,每天吃一种蔬菜,每天少吸一支烟。

4.对好习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通常我们开始改变,是因为我们会想象养成好习惯之后生活会变得多美好。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接着我们就会沮丧。你要做的是,认识到这些幻想或憧憬是不真实的,不执著于此,保持好奇心:改变了会怎么样?不适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怎么样享受过程中每一次进步带来的喜悦,而不只是实现目标?

5.不承担责任。改变周围环境的最好方法就是承担责任。挑战自己,告诉你周围的人如果失败了你要承担什么后果。比如要是没有坚持下去,就往你脸上扔一块蛋糕。即使其他方法都失效了,承诺也能让你坚持下去。

摘编自 中欧商业评论 Leo Babauta

给别人建议时,

“听”比“说”更重要

与其给建议,不如先倾听,只有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需要给出建议:

首先,对方说出问题何在,以及问题为什么重要;其次,对方说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对方已经做的功课,至少必须跟他要求你去做的相当);最后,对方说出为什么你是适合提供帮助的人选。

一般来说,“建议”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建议对方做什么。例如:现在就辞职。

2.建议对方不要做什么。例如:不要辞职。

3.给予信息。例如:辞职后你大概会面临的一些状况,包括……

4.支持对方的决定。例如:关于辞职,你应该先跟你太太聊一聊。

研究显示,多数人偏爱第三种内容,也就是有人提供额外的信息,让自己多一两个选择,而不是被直接告知这样做,或者不要那样做。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这些话听起来虽然好像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可能根本不适用于对方。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告诉对方你曾遇过的类似情形,但是提醒对方,你的处理方式并非可以一招走遍天下。

给予别人建议的重点,不在于替对方解决问题,而在于让问题变得更容易了解,而且鼓励对方采取解决行动。最好的建议者会让对方在谈话结束时,不只对问题很清楚,而且觉得自己有方向与动力可以克服问题。

所以,给别人建议时,提供的信息要比提供的建议多,而且“听”要比“说”多。

摘编自 《EMBA》

猜你喜欢
坏习惯职位小事
领导职位≠领导力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36
小红的坏习惯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2
挖耳是种坏习惯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
海外星云 (2014年22期)2015-01-19 09:34:28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