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凤
[摘 要] 大多数学生比较讨厌甚至恐惧写作文,下笔之时,往往感觉到“老虎吃天——没法下口”,即便写出来了,也是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气息,缺少真情实感。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教学体系割裂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妨碍了阅读与写作的渗透融合。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前提就是认清阅读与写作间的双向关系,进行将二者渗透融合的教学。
[关键词] 阅读;写作;语文教学;渗透融合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写作要想让学生感到快乐,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语言素材,让阅读和写作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生命中的隐形翅膀,帮助学生飞翔。笔者对怎样推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渗透融合,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一)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学生的写作素材毋庸置疑是从平常生活中来,同时教材是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因为教材即课本所呈现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提炼的生活,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补充,是他人的生活素材。积累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孙情深时有回忆祖母遗事,例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说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赞,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更多的是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句话,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积累了这类材料,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就可以转化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母子情深、祖孙情深和夫妻情深的做法,可以用来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做一个至孝、至善、至美的人。接着,上完课文《项脊轩志》,笔者就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一件事”,体会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二)从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做到“言传心声”
学生写作的基础是材料,既包括生活素材,又包括语言材料。虽然说没有生活素材,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如果没有语言的基本功,就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做好与阅读教学的结合,不但要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还要积累语言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很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教了学生不少写作方法,但学生作文的语言依然是干瘪乏味。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很多学生虽有着丰富的情感,却因缺乏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写作时笔力凝滞,常常心知其意而手不能写,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表达。所以,教师还得从阅读入手。语文教材的课文可谓语言的矿,如果学生从课文阅读中发现和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学习运用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定可以把内心的情愫表达出来。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语言表达技巧
(1)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诗经》中《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以及后来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诗歌中多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例如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是起兴,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阅读了《氓》,探究了传情达意的比兴手法,有的学生就学会运用了。例如有位同学在写作《感恩与奉献》的作文时就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来传情达意:“羊羔尚且能跪乳,乌鸦也能反哺,而我们呢?为人子女,不应该感恩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吗?”她从课堂阅读中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由物及人,表达出人更应该感恩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传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并且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培养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开拓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2)引导学生模仿、使用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技巧。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技巧层面上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愁”,喻体是“一江春水”,以“春水”来比喻这无尽的愁绪。“一江春水”的特点是波涛汹涌、连绵不尽,写出来愁绪就像那奔涌的长江之水,运用比喻这一修辞,使得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欧阳修也写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与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仿句,还真有不少学生模仿到了,例如:我的愁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就像那无尽的寒风……
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语言表达技巧,积累妙词佳句,是写作之前不断酝酿、蓄势待发的过程。当然,教师还应加强思维训练,锤炼学生的语言,使他们形成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二、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
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不仅是密不可分的,更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应该促使阅读与写作之间有机地渗透、融合、互动,因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
(一)围绕阅读材料的题目预设内容进行构思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换位思考,从写作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兰亭集序》的阅读教学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些问题,如:让同学们写聚会,你会怎么写呢?又会写哪些内容呢?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会写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还会勾勒聚会地点的周围环境,自然还会提到参与聚会的人以及他们聚会的活动方式……这样通过对未知领域的充分想象,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不仅可以参照着上述假设的内容对课文《兰亭集序》进行阅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去赏析、思考,使学生既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又为自己的想象创造而欢欣鼓舞。然后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表达方式切入阅读,遵循作者的思路去理解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再与自己尝试的写作过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领悟阅读教材范例的精妙,在比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真正做到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
(二)阅读材料体味内容或形式后再构思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范例进行鉴赏,体味作品的选材、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吸取并运用这种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写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领会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感悟能力及独特的视觉、敏锐的思维及其蕴涵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对《荆轲刺秦王》进行阅读教学时,阅读到荆轲“廷刺秦王”那段。学生就问道:“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个场面的呢?”通过合作学习,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来展示荆轲与秦王在秦廷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的:荆轲是“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然进行最后一次努力;而秦王是“惊”“引”“起”“拔”“走”“操”“击”,从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通过动作描写的对照,展开了一幅你死我活的决斗场景。
通过课堂上的写作训练,从写作的角度切入阅读,学生对阅读材料就更有兴趣了,赏析阅读材料的内容就更加深刻了。所以,写作是阅读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地、不拘形式地进行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快乐地阅读,进而快乐地写作。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