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差距之下,合肥如何能引领?合肥市“聚焦”的重点产业,又能否支撑起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大任?
“合肥跟长三角的差距很大,融入长三角后,很多生产要素可能外流,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就有可能被边缘化。”当合肥市上下沉浸在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喜悦时,一位域外经济学家却对合肥发出这样的警示。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支撑,合肥想要比肩南京、杭州,破解长三角产业分工边缘化的危险,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必由之路。合肥市决策层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2015年2月11日,合肥市专门就产业发展出台1号文件,提出“聚焦重点领域产业,推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追赶与引领并重、发展与转型并举、创新与承接并进”的应对策略。
差距之下,合肥如何能引领?合肥市“聚焦”的重点产业,又能否支撑起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大任?
“惊喜”: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把合肥明确定位为长三角副中心以后,特别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是又惊又喜,同时又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起点不一样了。”合肥市经信委总经济师徐朝霞告诉《决策》。
“喜”从何来?因为新定位无疑会给合肥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6大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合肥作为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可以以长三角为桥头堡,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
同时,在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合肥与南京、杭州能避免同质化竞争,便于形成产业互补和合理分工,实现区域效率最大化。而且,会加强区域产业链接和交通物流互补关系,推动合肥家电、汽车、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更快融入到长三角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中。
更为现实的是,全面融入长三角将给合肥带来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长三角由于受土地、人口等方面的要素瓶颈制约,已开始出现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的组团式转移,或产业链整体转移。
“当前,产业转移的热点正在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上海、南京和杭州均以金融和服务业为主,三产比重均超过二产。”徐朝霞分析认为,合肥如果实施“两业”并举承接战略,在重点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将为合肥产业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在“喜”的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代差”带来的挑战,也让不少人感到担忧。
同样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合肥与南京、杭州发展阶段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宁杭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基础厚重,经济总量和工业总量均领先于合肥。
在主导产业上,目前,合肥6大主导产业达到或逼近千亿的有家电、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和电子信息。其中,家电产业经过30年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14年产值为684.16亿元,整车企业仅有江汽、安凯、长安等为数不多几家企业。而同期南京汽车业产值达到1752亿元,拥有整车生产企业7家、专用车改装生产企业16家。
新兴产业中,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2014年产值1255.51亿元,统计口径相对宽泛,包括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电缆等电子制造。而南京仅软件产业产值2014年就已突破千亿,合肥只有180亿元,与南京相差甚远。
更重要的是,合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合肥在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均存在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不能形成有效支撑。
从产业比较来看,合肥与宁杭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但长三角副中心的同等定位,又迫使三者站在了同一个竞技场上,对合肥产业发展构成压力可想而知。合肥究竟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真正使长三角副中心实至名归?
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产业是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重中之重。对于合肥来说,真正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建立与长三角副中心相匹配的新型产业体系。
合肥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后,既要很好地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既要结合本地实际,又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合肥面临艰难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合肥首先必须找到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合肥是一座新兴城市,工业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有后发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避免引进高污染行业,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角度,合肥产业结构要优于南京、杭州。
2014年,合肥6大高耗能行业完成产值和增加值为1490.64亿和360.17亿元,占全市17.7%和16.9%,同比下降0.5和0.9个百分点。而南京的石化、发电、钢铁、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三成左右。
合肥产业结构相对优化,产业特色明显。2014年,合肥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近200家,总数达828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372.6亿元、1104.3亿元,均占全市的52%。同期,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3.9%;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占比39%。
从新兴产业看,合肥太阳能光伏、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起步较早,集聚了先发优势。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553.9亿元,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6.3%。尤其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增幅分别达到49.7%、69.2%。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建起了首条六代线。在京东方的引领下,一大批项目陆续落户合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迅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更是后来居上,成为后起之秀,有望入列IC产业第一方阵。电子信息产业在合肥强势崛起,2013年总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元。
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样在全国异军突起的,还有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语音产业、公共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领域,合肥正在跻身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推广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语音产业领域,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语音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由此,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认为:“从长远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使得合肥在全国区域竞争中确立了先发优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了前沿一席之地,为合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优势,合肥市在1号文件中提出,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技术服务等5大重点领域产业,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优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对于合肥来说,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比较论证后的战略抉择。而产业的选择对一个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聚焦重点领域产业”、“追赶与引领并重”,道出了合肥的雄心抱负。“聚焦”就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要素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攻坚突破。
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追赶,只能步人后尘永远差人一步。但若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合肥就能打造引领优势,迅速缩小与长三角差距,并且能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等高对接,真正把合肥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副中心。
引领:政策体系驱动创新
“合肥市重点打造的几大新兴产业,都非常具有潜力和希望。但在新常态下,发展的难度加大了,政府可操作的空间缩小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领产业发展?”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捷径,关键就看合肥能不能突破创新。
“合肥的城市名片就是创新。”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告诉《决策》,合肥2014年科技投入占GDP比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专利申请量居第6位,专利授权量居第10位,技术产权交易量排在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排在第7位。这些关键指标都进前10强,说明创新在合肥产业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特别是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现有72位院士在合肥工作。
为了破解科技资源转化这一制约创新的最大难题,2013年,合肥市投入巨资打造了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聚集的平台,还率先进行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和股权激励等科技体制改革。
“这是合肥的一个创新,中科大先研院最大的特点是人才平台。人才培养与研发是一体的,打破了过去产学研脱节的状况,降低了转化的成本。”朱策认为,通过协同创新,将合肥的基础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中科大先研院的创新模式,搅动了一池春水。在短时间内,合肥市又先后成立了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诸多创新平台,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2014年6月,合肥市出台“1+3+5”产业扶持新政体系,集中凸显了聚焦突破和创新引领的战略思维,独具创新示范意义。
新的政策框架对过去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政策资金撒“胡椒面”的方式,由分散变集中,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以达到收缩战线、集中使用的目的。
同时,政策资金变无偿为有偿,采取市场化运作,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使财政资金放大到5倍以上。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政策资金的盘子可以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强。
另外,通过“借转补”,变事后奖补为主转向事前事中投入,在企业最需要资金阶段体现财政资金的支持,解决企业起步阶段资金紧张难题。由单纯直补企业转变为侧重企业外部环境营造,搭建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商务成本。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更有力、有效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2014年,合肥市产业政策扶持资金近30亿元。其中,投入基金7.96亿元,设立了6支子基金,支持内容涵盖智能制造、半导体、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2015年开始,合肥市预计每年拿出10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实行基金运作,可以吸引社会资本50亿元以上。
从大手笔打造创新平台到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一系列极具魄力的改革创新,为创新要素快速聚集,打造具有引领优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有理由相信,当聚焦突破和创新引领的产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后,合肥真正成为长三角副中心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