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娣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改变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被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国家课改的初衷。主体探究式教学以学科教学目标为导向,针对中学生喜欢探究的学习特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让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主体探究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主体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备受教育者的关注与青睐,相比传统的地理学习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接收者;注重课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淡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接受学习为主,不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
一、地理教学中主体探究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主体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即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主动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都具有很大帮助,对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
1.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
主动探究式教学能让接受学习的对象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如地理实验、地理资源调查、地理现象观察等,这些带有科研性质的社会实践是地理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同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学习形式。例如,学习了地形、等高线的内容后,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地图上判断山峰、山谷、山脊、鞍部,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当面对真正的大山时能够指出哪是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再如,国内外的电影、电视剧或者纪录片所展现的地域风情,如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中的泰国风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反映的陕西地域风光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收集材料,针对电影故事片或纪录片的场景,让学生准确地判断电影拍摄地域的气候类型、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经济情况等,从地理角度评价一部电影。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地感受到课堂内容的实用性。实践证明只有结合社会实践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果的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
地理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科学素养的学科。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有了兴趣,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在学习区域地理“日本”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日本是一个多岛屿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具有哪些区位条件?(2)日本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为什么该国人民对地震的防范意识那么强?(3)日本生产的产品为什么那么耐用、环保?(4)中国为什么是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5)日本国家资源匮乏,为什么该国产品却很具有经济竞争力……诸如这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在地理学习中,虽然一些问题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从本学科的角度去探究。
二、地理教学中主体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主体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征,结合教师自身的条件应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探究之火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此,中学地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需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实现主动探究。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天气、气候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兴趣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高中地理“中国地理区域”复习中,我用古诗文与地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专题复习,把学生平时学习的地理知识(现象)融合起来:“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出新疆准格尔盆地一带的早晚温差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明了黄河之水并非来自天上,而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出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布变化的规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中国区域地理中非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自然现象。这种地理学习同古诗文学习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加深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
2.营造课堂环境,巧设探究问题
营造一个好的地理教学环境是一名合格地理教师所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营造一个探究性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进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东”内容时,我开篇就提出:中东被称为地球的“热点”地区,被称为“地球的火药桶”,请大家从地理学科角度理解这句话。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关于中东的图片,让学生对照教材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简要说明,哪怕学生说错了也无妨。再如,学习了“北美洲”内容,教师根据高中地理综合性的特点,适当利用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
3.多用地图资源,培养探究意识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资源学习的习惯,学会读图并利用地图资源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对于一些较细的知识点,学生就务必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忆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利用这些地图能更好地分析具体问题。例如,学习世界地理“南亚”内容时,下面一道题就融合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泰国自2011年7月中旬以来遭遇50年不遇的洪灾。图1为中南半岛山脉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图2为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图3为泰国主要物产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曼谷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类型?分析曼谷全年气温特点及原因。
(2)泰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水稻种植业和什么业?分析泰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曼谷容易遭受洪灾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家抗灾能力等原因除外)
对于这道例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高考专题复习中,学生需多练习图形融合的题目。
三、总结
在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只有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主动探究,乐于学习地理,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戴成.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应用探究[J].地理教育,2007(2).
[2]刘玉琴,丁俊新.浅谈高中地理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方法——以“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3]姚艺苹,石建辉.论地理教学中的“图优效应”[J].福建地理,2004(4).
中学课程资源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