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秦登峰
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张文杰 秦登峰
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实现共赢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招商班为例,分析了产教融合机制下实施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阐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分别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四个方面给出了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产教融合;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
早在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创建了合作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1]。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从现实角度来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停留在简单校企合作层面的产学合作,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研究与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下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解决 “学与用的分离,教与学的脱节”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就明确指出,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应积极推行订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时隔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总体要求”部分又多次提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招商物流作为全国综合运营能力最强、资源配套最完善、品牌价值最高的第三方物流商,由于招商局物流集团近些年业务迅速成长,饱受到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层次低、储备不足的困扰。也曾努力通过内部培训解决上述问题,但仍面临着培训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不丰富、内训教师缺乏的问题,迫切需要借用高校资源解决人才储备不足与培养问题。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上海市085重点建设专业,一直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式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院与招商局物流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最大的仓储基地近在咫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校企双方经过多次接触与沟通,双方均发现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资源优势互补,达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从2013级开始,连续5年实施定向班(招商班)人才联合培养,并以“招商班”为载体,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实施专业课程与企业内训课程的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与企业内训体系贯通,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与企业内训师共同培养,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与技术服务项目等,以实现合作发展。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实践探索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与“厂中校”实践教学模式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实施框架(见图1),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合作开发与共享、专业师资与培训师资的互培互通、教学环境与培训环境的共建共用、教学项目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的良性转换。
图1 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实施框架
由校企双方组成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团队对招商物流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及能力需求,共同制定了教学/培训课程设计方案。在教学/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了丰富,将实际业务流程、工作表单、业务数据、管理方法等应用于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如运输业务管理课程开发与设计逻辑见图2。
图2 运输业务管理课程开发与设计逻辑
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每人至少承担1门企业内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并将内训课程与专业课程实施贯通,既要承担企业内训师培养与员工培训任务,也要承担定向班学员的教学任务。内训师培养对象必须是部门主管或部门经理级别的人选,同时行业从业至少5年以上。这些内训师培养对象与校内专职教师结对子,有校内教学骨干实施带教,主要针对课程设计能力、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促使他们成长为企业内训师的同时,也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师资与企业内训师一起共同服务于招商班的专业教学、招商局物流集团实习大学生培训、招商物流常态化岗位达标培训、招商局物流集团青干班培训、兄弟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
教学环境与培训环境互通共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对现有校内实训室导入实际业务数据;二是校企共建实训室实时对接真实业务数据;三是依托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应用真实工作任务。因此,校内建设的实训教学环境可以应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的工作环境也可以直接为专业 “厂中校”教学模式服务。同时,还可以面向同类物流企业员工培训以及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专业将包括仓储与配送实训室在内的现有5个实训室导入招商物流实际业务数据,并与企业共建了两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即GPS/GIS智能运输调度实训室和SAP实训室。图3为GPS/GIS智能运输调度实训室,可实时对接招商物流的车辆运输状态,实现车辆的在途跟踪、实时调度与管理。
图3 GPS/GIS智能运输调度实训室
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是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的重要路径。通过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能直接获取企业的实践案例与各类素材,为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除了与招商物流开展定向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外,还以招商班为平台,承接了面向招商物流的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项目,如,“面向‘职能制改革’的运输与仓储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咨询服务项目、招商局物流集团内训体系建设项目等。通过企业服务项目的实施,项目团队整理出很多优质的教学案例素材,丰富了核心专业课和内训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企业服务项目向教学培训项目的内化转换。除了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项目外,还主要承担了“招商局物流集团华东区青年骨干培训班”、“招商局物流集团实习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等多个培训项目。在实施对企业培训项目过程中,会搜集与讨论大量的企业实践案例,不断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素材。
专业建设团队进入招商物流各部门对各需求岗位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及能力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物流网络分布及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现有人才既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又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定制培养适合自身需求的人才。
因此,校企双方在充分考虑现代物流行化发展趋势、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特点以及企业对物流人才实际需求基础上,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熟悉现场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并具备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维护能力,可从事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物流单证处理、物流质量控制、物流项目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分解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标准,分析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块,得到招商班学员要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即仓储配送及运输业务作业及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操作及管理维护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对应核心能力模块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如物流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能力模块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即TMS,WMS,DMS,SAP。由企业内训师根据业务运作状况、岗位能力需求等,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对应的课程模块,并将其植入到专业课程里。保证每门核心专业课都有企业内训师介入。专业核心课程理论部分由校内专任教师主导,由企业师资植入教学模块;实践课及核心专业课程中的企业实践环节,由企业师资主导。校企专兼职教师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为实施“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
企业将“定向班”学生视为准员工,列入整体员工培养计划。校企双方为学生制定了完善的企业实践实习计划,从企业认知到岗位认知,从在岗培训到顶岗实习,从轮岗实习到定岗就业。经过“递进上升式”过程,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采用“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前四学期,学生分别有一周,四周,四周,八周的集中企业实践课程,专业课老师根据教学需求也可安排短期的企业实践,第三年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具体见图4。
图4 工学交替下的递进式融岗培养过程图
为了较好地实施定向班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有效地将 “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与“融岗式实践教学模式”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定向班合作企业还将极具代表性的一块物流业务整体外包,如招商物流的宝洁物流业务,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来完成,师生都以职业人的身份分工协作来进行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并依据企业的KPI来进行考核。通过“厂中校”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较好地检验了校内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逐渐由入学时的“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身份过渡。另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反复训练,使学生较快熟悉未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同时,每天工作任务完成后,还要根据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清理好现场环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这些都是校内教学环境下所无法训练的。
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储备人才不足及现有员工培训不到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既满足了人才战略实施的需要,又有效的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还可以从专业师资的技术咨询服务中,能得到流程改善、业务标准化、管理能力提升、解决技术难题等多方面的外力支持,从而提升了企业生产力。对学校来说,通过以定向班为平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最终使学生受益,也受社会认可。
[1]彭后生.“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9.
[2]崔国成.以行业为依托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20-22.
张文杰(1978-),男,安徽芜湖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秦登峰(1979-),男,江苏泰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讲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资助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编号:ghjk2014-01),主持人:张文杰。
G717
A
1001-7518(2015)05-0066-04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