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仲
作为拥有两千多年繁荣历史的大港,直到2011年9月广州航运交易所才成立,比上海整整晚了15年,甚至比大连、天津也分别晚了六七年。广州航运交易所前身是港务局的船舶交易所,后改造成为广州市船舶交易管理所,是经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2012年12月航交所迁址落户南沙新区,下设综合部、船舶交易部、拓展部和信息部四个部门。而广州航交所定位于服务广州本地,功能和业务内容大多也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参照。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广州现有的航运交易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还在较低层次。
搭建航运金融平台
随着广东自贸区的挂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沙金融改革创新15条政策,南沙新区将成为全国首个内外资融资租赁行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未来将打造全国融资租赁业的“南沙标准”。
借此机遇,广州也明确推进世界航运中心的建设,搭建与航运相关的金融平台,而广州要以航运中心作为突破口,建设融通国内外的金融中心。随着自贸区落地,广州加强了与港澳在金融上的合作,其中着力于发展航运金融,这也是广东强化广州航运交易所功能的重要原因。
尚年轻的广州航交所,再一次面临转变发展的机遇。
业内人士认为,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政府只要负责建设一系列的综合配套设施,如海员俱乐部、海员公寓、海员酒店,推动各种海运保险公司、海运货物代理企业、海船维修产业的聚集。而更为重要的是与海运相关金融平台的搭建。
据悉,目前广州市政府已同意由广州航运交易所作为发起单位,组建航运交易有限公司,该公司可根据业务发展与有关合作者共同出资设立各专业公司,并积极推进整体上市。新组建的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立足广东,面向港澳及全世界拓展业务,以带动广州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广州现代航运中心建设。
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刚发起股东包括广州航运交易所、广州港集团、南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此,广州航运交易所将由公益类型的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在南沙自贸区片区先行先试航运金融创新政策,研究和开发航运交易、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结算等服务,推动南沙航运金融的发展。
据介绍,改制后的广州航运交易所服务范围包括:船舶交易、拍卖;航运人才、信息服务;大宗商品交易;航运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以及珠江航运指数的编制和发布。打造世界一流的航运综合服务平台,将极大地降低广州、广东甚至是整个南中国的贸易、航运交易成本,成为广州港口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能够极大地改善贸易、物流及航运企业的营运环境。
目前国内各地有多个航运交易所,其中以上海航运交易所最具规模。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广州南沙造船和航运基础,加之香港在船舶管理、租赁、融资、保险和仲裁等的优势。广州航交所可以泛珠三角地区为基地,依托南沙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成为广州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平台。
“广州价格”我做主
广州航运交易所在南沙自贸片区先行先试航运金融创新政策,研究和开发航运交易、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结算等服务,推动南沙航运金融的发展。
广州航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争取能够利用金融方面的创新举措,如人民币境外借款、境内付款,为企业获取低成本的资金,为航运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推动结算中心形成。
据了解,广州港集团在南沙港区拥万吨级及以上泊位56个以及50多台大型集装箱岸桥式起重机,完全可以满足世界最大集装箱船的作业要求,但南沙港区投产十年来,其货物吞吐量呈低速增长态势,与全国沿海一线港口相比差距很大。在沿海20个主枢纽港中排名靠后,缺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南沙港还只是充当“搬运工”,港口经济综合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州航运交易所未能发挥作用。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广州航运交易所影响力层次较低。
目前来看,在进行企业化改制后,广州航运交易所可以利用民间资本整合港口航运相关业务体系,强化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运作模式,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错位发展,组建集航运物流、港口综合服务、大宗商品交易、航运交易、航运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航运、金融控股集团,把货物交割地、货款结算地和服务中心确定在广州港区和南沙腹地,通过商贸流通与服务来获取效益。
广州航运交易所所长陈斯勇认为,国际航运中心能否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航运要素”是否高度聚集,航运要素包括硬业态和软业态两方面。
作为泛珠江三角区域的出海通道和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广州港拥有完善的硬件条件。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广州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84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68 个,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级。在航道建设方面,目前南沙港区至珠江出海口航道水深为负17米,可满足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进出港要求。
但广州港的“软业态”却显得颇为薄弱。由于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配套的现代航运服务起步很晚,所以导致航运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软业态已经成为广州港目前发展的最大短板,而成立航运交易公司就是要补齐短板。
航交所尝试的具体领域包括航运价格指数、航运融资和航运结算平台等。陈斯勇认为,编制珠江航运价格指数,力争形成航运价格指数衍生品交易市场,通过珠江航运价格指数,形成航运的“广州价格”。建立一个未来涵盖运价、货物价格、交通工具价格在内的航运价格体系,提升广州在航运价格方面的“话事权”,
当前航运市场的低迷态势,使得航运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一些小型民营航运企业难逃倒闭的命运。在这种市场形势下,航运企业迫切需要保险业务,但民营企业由于保有船舶数量少、吨位小,难以获得保险机构的认可支持。广州航交所通过统计发现,目前广州地区的船舶保有量为1300~1400艘,平均吨位为2700吨,均价为300万元/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容量。
基于上述原因,广州航交所正着手建立航运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中小航运企业,联合通过“组团”购买航运保险的方式,以获得保险机构的支持,并在保赔率和保费方面获得优惠。同时,船东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得保险公司较为完善的理赔服务,保障自身利益。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形成方案,正在与保险机构进行洽谈。
鉴于金融机构对航运产业的融资十分慎重,针对航运企业的需求,广州航交所正计划在广东成立航运基金,由金融机构、政府、民间共同注资,为通过专家组评估的航运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专家组还可以指导企业的资金使用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广州航交所正在就此计划酝酿方案,希望计划的落地能使有潜力、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珠江水运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