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丹
摘 要:学科群的建设对高校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如何建设学科群,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学科群建设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拟对影响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因素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科群;内涵;意义;特征;组织形式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国内许多高校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出并开展了学科群建设。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对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1 学科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科发展
当前,因深入研究的需要,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使专业向高、精、深发展。但同时成立的跨门类、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实体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科群的诞生正好解决了两者的矛盾,使之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这将为学科保持优势和增加活力提供可持续性动力。
(二)有利于人才培养
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引用都会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环境,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为产生新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二是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三)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于科研的创新能力。学科群的发展既能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又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两个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优秀的人才去研究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课题,才能创造出前沿的科技成果。因此学科群的建设能促使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学科群的内涵、特征与组织形式
(一)学科群的概念
对学科群内涵的理解, 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学科群的组建, 是围绕着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或者某一具体的系列研究来组织实施的, 它的目的是为了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 获取重大科研成果, 学科群建设的本质是科研, 而不是学科自身,强调学科群的特征表现在学科群的组织上, 提出了学科群由上游理论研究和技术基础研究中游开发研究和下游的与产业接轨三部分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 学科群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 每个学科群包含有若干个分支学科它是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个学科的组合, 这些学科可以是同一学科门类的, 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门类的”。
(二)学科群的特征
学科群的特征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表现为:
1、组成要素的相关性
在培养人才方面,为了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学科知识,养成其一定的能力,学科群的各组成学科之间必须以某一个或多个学科为中心,还要有相关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以及交叉学科作为支撑。这些中心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在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在知识生产方面,从学科分类的标准说,按学科研究的手段、内容、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分类,组成学科群的相关学科必须至少按照其中的一种标准进行结合。大学教育需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需要把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学科间的相关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内部结构上的有序性
科学知识的分类、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是学科群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学科群功能的内在要求。学科分类的中心内容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对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行揭示,并以严格的符号逻辑排列表达这些关系。学科既与客体、方法和程序有关,还与定律有關。组成学科群的学科之间必须与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并规范有序地运行,使各个学科之间形成一致的合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
大学具有教育机构、学术组织以及社会公共部门的多种角色,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不仅是突出实现学科的某一个功能,而是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在整体上实现功能的优化。
(三)学科群的组织形式
学者对学科群组织形式的研究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按几何图形的形式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5种,即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其中树状型是指“以一级学科为主干,延伸出若干二级学科,再由二级学科生成多个研究方向,是一种按学科层次组成的分级结构的学科群构建方式”;网络型是指“学科群在纵向上具有明晰的学科层次,横向上则表现为相关学科、跨学科的有机联合”;行列式型是指“以性质相近的学科组成学院,构成学科群的列,以重要综合科学研究任务为纽带,组成横向联系的学科群,以研究中心为组织形式,构成行列式的行”;星团状型是指“由核心主干学科、骨干学科、支撑学科、外围相关学科分层交叉构成学科群”;原子团簇型是指“以带头学科为中心(二级学科)、周围围绕着若干个学科点(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的分层次交叉融合的结构模式”。第二种观点是从学科群结合的紧密程度,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3种,即实体型、紧密型、松散型。其中实体型是指“由某种强有力的行政机构把一些学科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学科群”;紧密型是指“由比较稳定的学术团队组织起来的学科群”;松散型是指“由重大科研课题联系在一起的学科群”。第三种观点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4类:“学院实体型”组织形式,它是依托现有的高校建制对学科群进行建设;“新组实体型”组织形式,它根据学科群建设发展的需要,将部分学科从原来的院系建制中脱离出来,重新组建学院、研究所或学科特区等高校两级单位;“学术团体型”组织形式,它是指比较稳定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将相互关联、联系紧密的学科群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科研凝聚型”组织形式,它是指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将相关学科的部分成员汇聚在一起的学科群建设形式。
3 影响学科群建设的因素
(一)学科群的组织形式
关于学科群的组织形式的三种观点,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内高校所采取的学科群建设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组织形式作为学科群建设的外在模式,当其适应学科群发展战略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科群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优势学科,形成品牌学科群;当其适应不了整个学科群的发展战略时,将会起到阻碍作用,而此时学科群如果不调整组织形式的话,它的拓展将会受到约束,也就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学科群的管理方法
学科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反馈,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全部其他因素的变化,变化后的因素又必然会反馈到整个系统中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处理既有精细分工又有广泛协作的学科群内部复杂关系;能协调全体科研工作者的行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能积极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学科群的整体效能。因此,科学化管理方法的制定将直接影响着学科群的建设程度和建设成效。
(三)学科群的学术团队
所谓学术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学术团队的组成人员一般是学科带头人、团队组织中的其他研究人员、其他组织中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等。学科群对外交换信息的载体是学术团队,而学术团队本身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科群的建设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术团队的开放度,它是衡量学科群开放度的有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