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放+凌洪习+覃鸿苗
摘要:目的 分析南宁市良庆区2014年麻疹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加速消除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良庆区2014年3月~9月发生麻疹点状散在暴发,累计发病108例,罹患率30.0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街道辖区(占92.6%);外来人群病例数占68.52%;发病年龄主要为:≥15岁占39.81%,<8月龄占32.41%,≥8月~<4岁占26.85%;无免疫史占88.89%。结论 麻疹抗体水平低下人群的累积是造成疫情暴发的关键,流动人口是助推疫情延绵扩散的重要因素。提高含麻苗接种及时率,有针对性开展流动人群查漏补种、麻苗强化免疫和宣传教育是重点措施;提倡对育龄妇女怀孕前接种麻疹疫苗,以增强成人及低月龄人群免疫屏障。
关键词:麻疹;点状暴发;流行病学特征
良庆区是2005年新成立的城区,位于南宁市南部,辖5个镇2个街道,2013年总人口359517人。由于受周边麻疹暴发疫情的影响,良庆区2014年3月~9月发生大量麻疹病例,为了解本次疫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良庆区麻疹疫情资料及病例个案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现场调查资料。
1.2方法 由专业人员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采集血液标本( 部分患者同时采集咽拭子) 进行麻疹抗体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由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完成);诊断标准:根据麻疹诊断标准(WS296-2008)及《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3版)的要求及标准进行麻疹病例诊断;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指标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疫情概况 良庆区是2005年新成立的城区,位于南宁市南部,辖5个镇2个街道,2013年总人口359517人。2005年~2013年共报告麻疹54例,年发病率分别为2005年1.45/10万、2006年10.93/10万、2007年2.27/10万、2008年5.91/10万、2013年3.11/10万,而2009年~2012年均无麻疹病例报告(除了2006年在大塘镇一所小学校发生5例以内局部聚集病例外,其余每年各地的病例均为散发)。
2014年3月8日良庆区大沙田街道玉泉社区出现首发病例,随后各社区报告病例逐渐增多,5~6月出现了多起麻疹小暴发疫情(<5例),9月10日累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45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08例,罹患率为30.04/10万(另有37例经实验室确诊和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为风疹或排除为其它病例)。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 3~4月为零星散发,5~7月发病较多,占累计病例数的86.11%(83/108)(其中6月为高峰,占52.78%,57/108),最末病例为9月10日,此后至12月底无新增病例,详见图1。
2.2.2地区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大沙田街道和玉洞街道街道,分别发生81例(占75%)、19例(占17.59%),其次是那马镇4例(占3.70%)、南晓镇2例(占1.85%),良庆镇和那陈镇各1例,大塘镇无病例报告。从各地发病率分析可看出,以5个镇之和代表农村,与2个街道之和进行比较,街道的发病率(49.07/10万,100/203 935)明显高于农村(5.14/10万,8/155 582),两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字2=56.17,P<0.01)。见图2。
2.2.3病例聚集分布情况 疫情较重的大沙田和玉洞2个街道10个社区均发生病例,期间出现5起病例聚集疫情,共发病14例(大沙田街道3起9例,玉洞街道2起5例),均散在不同的社区,其中家庭聚集三起7例(1家3例,2家各2例),女子高中一起3例,建筑工地一起4例;其余94例均属于散发病例。经调查了解,5起聚集疫情无相互传播的流行病学关联。
2.2.4人群分布
2.2.4.1性别比 男性58例,女性50例,男女之比1.16:1。
2.2.4.2年龄分布 108例病例中,年龄最大48岁,最小3月半。各年龄段的病例分布,以≥15岁组病例最多,占39.81%,其次是<8月组和≥8月~<7岁组,分别占32.41%、26.85%,,≥7岁~<15岁组仅1例,占0.95%(见表1);而常规免疫重点对象的≥8月~<7岁组里,≥8月~<12月组占比例最高(58.62%,17/29),其次是≥1岁~<2岁组(37.93%,11/29),≥3岁~<4岁组(10.34%,3/29),其余≥2岁~<3岁组及≥4岁~<7岁无病例。
2.2.4.3以病例原户籍统计 外地户籍病例占多数(共74例,占68.52%),其中本市其他县区31例占28. 71%,本省其他市30例占27.78%,省外13例占12.04%;良庆区户籍34例,占31.48% 。
2.2.5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有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有发热(100%),咳嗽(100%),头颈,颜面、躯干及四肢等部位出现皮疹(100%),眼结膜充血红肿(78%),口腔黏膜斑(11.55%);重症病例1例(合并肺炎),无死亡病例。
2.2.6 免疫史状况 对所有病例进行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调查,结果仅7例有免疫史(其中免疫1剂的6例,2剂1例),免疫史不详10例,而多达88.89%的病例无免疫史(见表1)。对≥8月~<7岁组病例的未种原因调查发现,有19例达到初免月龄后因患其他疾病而拖延接种麻疹疫苗,病愈后未及时补种,8例因不懂接种地点或距离接种点较远而未种,另有2例因对接种缺乏信任未种 。
2.2.7接触史 对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 12例有明显接触史(其中3例医院内接触,4例家庭内接触,5例是因工地或学校疫情而接触),另有13例在患麻疹前2w内有到过医院诊疗的经历,其余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关联不明确。
2.3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避免了出现更大暴发疫情:①指定麻疹病例救治定点医院,设立麻疹病区,抓好传染源隔离治疗;②及时对每个疫点周围200m范围内 8月龄~59岁人群进行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③加强疫情监测,尽快搜索出麻疹病例,并及时报告,及时开展流调与采样;④加大麻疹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动员民众积极参与。
3 讨论
多年以来,良庆区扎实开展免疫规划工作,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各项监测工作指标达标,在保持常规免疫高接种率的同时,抓好每年1度的新生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和每半年查漏补种工作,另外每2年开展1次8月~7岁(或8月~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6年以来每年麻疹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监测接种率90%以上,有效削弱了麻疹流行,其中2009~2012年连续实现零病例报告。但是由于受到其他省以及广西部分县麻疹暴发疫情[1]的影响,良庆区2013年起麻疹发病回升,2014年3月以后出现了病例聚增,呈现延绵不断的点状暴发特征。通过分析认为,造成这次疫情暴发的原因,麻疹抗体水平低下人群的不断累积是关键,如8月龄前婴儿母传抗体不足、15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衰减以及8月龄~4岁免疫对象漏种等人群的叠加积累,为麻疹的暴发与流行提供了条件。
从发病年龄分布结果看出,呈现高年龄(≥15岁)和低月龄(<8月)人群两头高发特征,与福建省、浙江象山县等地的发病特点相似[2,3]。从80年代起各地实施计划免疫后,在疫苗接种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但目前处于生育阶段的妇女,儿时接受人工免疫产生的抗体已大量衰减,同时受自然感染机会少,大多数人抗体水平已很微弱,其下一代的母传麻疹抗体水平也相应较低。因此,这两这部分群体成为麻疹病毒侵害对象。廖征、王延庆等研究报道[4,5],提倡育龄妇女在怀孕前适当时间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既能提高成人抵抗麻疹传播,又能保证其后代有足够的胎传抗体保护。笔者也持赞同观点,认为国家应加大投入研究制定对育龄妇女孕前接种麻疹疫苗措施,以筑起人群更广泛的麻疹免疫屏障。
流动人口是麻疹流行重要因素 [6,7] 。从本文的病例户籍来源分布特点看,外来人群麻疹病例超过2/3,分布在大沙田和玉洞街道范围为主,而且5个聚集暴发点就有4个是外来人口聚集点或外来家庭。说明了流动人口对本次疫情的延绵扩散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另外,从2014年疫情流行规模看,麻疹疫情虽然持续了6个月,但并未出现有较大面积暴发,表明多年来常规免疫高水平接种率所筑起的免疫屏障起到了关键作用。良庆区大沙田和玉洞街道处于原大沙田开发区和五象新区中心地带,近十几年来随着开发速度加快,来自全国各地外来人口剧增(据统计部门提供,目前2个街道外来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5/6),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该区域原有的预防接种良好局面受到了很大冲击。从良庆区免疫规划资料了解,2011年~2013年开展0~6岁儿童查漏补种所发现的漏种对象中,流动儿童占了91.5%,足见这一地区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存在着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应在继续保持常规免疫高接种率的同时,针对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等流动人口住集地多次开展查漏补种,或有目的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多次开展含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以提高免疫接种及时率,消除免疫空白点,降低疾病流行风险[8,9]。
宣传教育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手段[5,10]。本文资料显示,未免疫对象发病占比例高,其中作为常规免疫重点对象的≥8月~<7岁病例组里,8月龄~2岁无免疫史的占比例85.5%(22/27)。通过个案调查了解到,仍有不少家长尤其是外来人口,由于缺乏麻疹防治知识,忽视按时接种麻疹的重要性,说明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是免疫规划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长期的、灵活的开展宣传教育不能松懈。
从个案调查资料了解到,部分麻疹患者有通过医院诊疗而受到传染的流行病学关联,提示院内交叉感染是麻疹传播的重要渠道 [11-13],为此,在麻疹流行期间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应引起足够重视 。
参考文献:
[1]邓秋云,钟革,杜进发,等.巴马县2013 年麻疹爆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5):421-424.
[2]陈俊磊,杨秀惠,林志强,等.福建省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1):7-8.
[3]叶众,欧阳炎.周岁内婴儿麻疹爆发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4):868-869.
[4]王延庆,王延田.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对婴儿麻疹发病影响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9):693-697.
[5]廖征,文海容,彭时辉,等.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及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092-3095.
[6]王庆,孙木,王兆华,等.北京市西城区本市和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比较[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2):1027-1029.
[7]黄飞雁,赖芳,欧翠娟.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12):1505-1507.
[8]贾桂华,袁天义,仝玉平,等.2009-2012年许昌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84-485.
[9]曾雪霞,何剑,莫少雄,等.海南省流动儿童查漏补种控制麻疹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150-152.
[10]包丽娟,覃海英,廖碧学,等.崇左市8月-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1):29-30.
[11]张俊杰,李宗瑾,杨恒丹,等.104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4,42(2):39-42.
[12]王玉玺,谭永军,王云梅.2010年林州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146-147.
[13]刘红菊,张春霞,孟晓慧,等.儿童医院麻疹防控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269-270.
编辑/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