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让追问和儿童数学深度联结

2015-08-25 23:54:03赵安祥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除数倍数思维

赵安祥

[摘 要]

“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这种提问往往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个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关键词]

追问;延伸;拓展;生成;智慧

笔者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数学本原的手段。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进行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追着学生的意想不到处,问出“真实想法”

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然而一些教师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就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想不到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法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题:“100-35=”,在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只有一位学生说他不是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当时笔者就追问他“那你是怎样做的,能告诉大家吗?”他很快回答“我是先用99-35算出结果是64,然后再加上1就是65。”此时班上同学还不理解,我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用99来减呢?”那位同学充满自信地说“因为99减任何一个两位数都不要退位,计算起来很简便,我口算就能算出了,现在被减数是1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就可以了。”这时同学们豁然开朗,一致表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笔者抓住这一绝好时机,继续追问其他同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不需要退位”“简便”“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顿时,课堂上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纷纷肯定了这种计算方法的好处,认知也在意想不到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试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

二、追问让知识产生过程,得到还原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知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适时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还原概念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接受概念时不觉得枯燥乏味,积极主动地理解体会概念。

案例:“倍数和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10。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1:我是这么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2的5倍是10,所以2、4、6、8、10都是2的倍数。

师追问1: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2、14、16、18、20。

生3:22、24、26、28、30。

师追问2: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追问3: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很多很多。

生2:无数个。

师追问4: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恰当的追问,教师组织创造一个适宜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地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接受理解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追问,不仅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能够使问题的本质有阶梯性地一层层呈现出来,使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知识信息得以碰撞,从而达成共享、共生、共长。

三、追着学生缺乏深度之处,问出“深入思考”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搭正方形,引出一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接说几题,学生说了好多,如21÷4=5……1、22÷4=5……2、23÷4=5……3、24÷4=6……随后追问:“24÷4=6为什么不说=5……4?”“28÷4=7为什么不说=6……4”,通过这些追问,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时显露内隐的思维活动,从而掌握思维技能,当学生说一连串算式后,又三次追根究底地问,第一问:“你们为什么不用做就能很快地说出结果”诱发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索的状态,促使学生自觉将思维点落在余数、商上,“余数大1、商不变,当余下满4根,商又会大1,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余数、商的变化规律,紧接着第二次追问“余数为什么会大1?”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发现、“被除数大了1,除数没变,所以余数大了1。”然后再次追问“余数能一直大下去吗?”“余数不能一直大下去!当余数满4根,商又会大1,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学生深深地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4小及其中的道理。这样,在教师的层层追问下,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有了充分展示的余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学生思考欠缺深度时,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不仅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能知其一,又能知其二;而且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评价,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证明,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这时,教师需要借助追问来帮助其开启新的思维方向,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追问,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历程,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在释疑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仅“知其然”,更要思索“其所以然”。

四、追着学生的争论处,问出“意想不到收获”

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争论的内容抓住冲突点连续追问,巧妙引导,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当学生观察完两张表示男、女套中个数的统计图后,我问学生“你觉得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不过这回女生的声音稍大些,因为很多女生都认为女生套得准一些。笔者现场采访了一位,温焕雯自信满满地说“我认为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吴燕套中了10个是最多的。”陈嘉熙立刻站起来反驳:“女生中还有套得最少的,只有4个。”我追问“吴燕是女生中套得最多的,她一个人能代表女生队整体的套圈水平吗?这么比公平吗?”学生们纷纷摇头。张小林高高地举起小手:“可以比总数,女生一共套中30个,男生只套中28个。”她的发言再次引起男生们的反对,“女生有5个,而男生只有4个,这样比不公平。”我一脸不惑的样子追问:“男女生人数不同,那该怎么比?”赵晓曼若有所思地站起来回答:“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然后再进行比较。”他的想法不就是我想要的吗?通过前面的争论,同学们也慢慢有了求平均数的意识,因此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课堂追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追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追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问出质量,问出品位,问出智慧。

[参 考 文 献]

[1]彭晓明.追问,提高行为面试效度的关键[M].北京:人力资源出版社,2009.

[2]叶澜.试议多维度开发教学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钱华.熏陶与提升——谈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北京: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除数倍数思维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