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
摘 要:耕地后备资源[1]调查与评价是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摸底清查及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确定、处理方法及分析,再结合对评价单元外业补充核查[2]从而得出评价结果。
关键词:指标 调查 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1
1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与数量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象面积共1356.42hm2,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将耕地后备资源分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2大类,经国家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数据统计,可开垦土地共1094.82hm2,其中包含其他草地460.35hm2,占可开垦土地面积42.05%,滩涂27.79hm2,占可开垦土地面积2.54%,裸地606.68hm2,占可开垦土地面积55.41%;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261.60hm2,占耕地后备资源19.29%。
2 分区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评价区确定
根据《技术规定》,全国划分12个评价区,佛冈县属于华南区。
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佛冈县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具体如下表:
3 评价指标矢量化(数字化)
3.1 评价底图来源
国家下发工作底图,并标注积温和年降水量信息,精度与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一致。
3.2 评价指标的量化步骤
结合佛冈县土地整治规划、地形图、土壤普查报告及土壤普查图、清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资料。指标有数字化条件的进行数字化,并根据最新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
4 宜耕性评价
通过室内数据整理,勾划收集的资料形成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相关指标结果。对评价单元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有任何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宜耕。
5 外业补充核查
对于内业无法获取信息的指标,通过外业补充核查。按照《技术规定》对限制因子进行调查,填入表格。其中,待开发土地主要核查土壤污染情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土壤质地、耕地便利程度等指标,可复垦土地主要核查生态条件、土层厚度母质条件和土壤质地等指标。
6 佛冈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佛冈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共1356.42hm2,通过对11个限制指标进行评价,得到可开垦土地中宜耕土地面积共236.42hm2,主要是其他草地和裸地,宜耕面积228.88hm2,共512个评价单元,占宜耕可开垦土地面积96.81%。全县可复垦采矿用地复垦率为4.46%,不可复垦面积为238.32hm2,可复垦的采矿用地面积为11.67hm2,不参与评价面积为11.61hm2,不参与评价采矿用地是指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
7 经验及体会
7.1 指标图处理方法
7.1.1 无比例尺示意图
对于无坐标、无比例尺等信息的示意图,可参考行政界线和自然地物校正,叠加到评价底图进行矢量化和“FHB”标注。
7.1.2 仅有坐标
该类图件,查看坐标系统是否统一,坐标是否与调查评价底图坐标位数一致,分带是否一致或者存在跨带区域,以调查评价底图为标准,将相关坐标进行转换上图,然后对评价图斑进行“FHB”标注。
7.1.3 纸质图件
扫描纸质图,按照同比例尺行政界线进行校正与矢量化,再按照底图的要求进行比例尺转换,叠加评价底图进行“FHB”标注。
7.2 主要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7.2.1 排水条件
佛冈耕地后备资源中部分在潖江范围附近,同时对排水条件有限制的地类中,滩涂将根据距离河流的距离及地形坡度,判断排水条件情况,部分内陆滩涂具有排水条件,小部分位于内陆滩涂由于年降雨量较小,基本上不存在积水情况。
7.2.2 耕作便利度
收集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以与农村居民点距离(2km)和交通通达度为依据,以图斑面积20hm2为基准,结合地形地貌等综合考虑。
7.2.3 地形坡度
通过对多幅图拼接和影像校正后,矢量化等高线范围并DEM高程分析,按照坡度范围重新分类,由于分析过程会产生锯齿状图斑,造成评价单元分割零碎,因此在坡度叠加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影像图,分析各类型坡度占图斑面积比例,整合评价单元。
参考文献
[1]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5.
[2]王军艳.耕地分等定界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县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
农业与技术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