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东
(江苏省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的一堂“走班课”
倪海东
(江苏省盐城市人民路小学)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评价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好坏关键是看教学效果。“走班”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走班学习,教师固定。而我校近期开展“教师合作走班”教学模式是教师走班教学,学生固定班级。“教师合作走班”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让学生得到更适合、更全面的教育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次轮课,我们三年级组语文教师经过了听课、评议、反思、交流、研讨等程序,我觉得有必要再进行一次走班教学,更好地实践团体的建议。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质,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本班教学交流展示的时候,我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设想是完美的,可是总有预想不到的生成。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形式和数量过少。走班教学时,我注意了这一点,在朗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大工夫,争取让学生学会学习,独立自主学习。
本文的文眼是“懂事”。我从三个方面来抓“懂事”:(1)感悟小女孩对环境的关心。(2)感悟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3)感悟小女孩听父亲的话以及父亲对祖国的“忠心”。因此,在走班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无论什么问题都应该围绕“懂事”来问。避免了起初在本班教学时有好几个问题问得不明确,离开了“懂事”这个主题,让孩子孤立于课文之外。
《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采用“自读—感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最后进行口语拓展训练:“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作者的母亲看见了月季花又会说什么?”
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本班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有老师一语指出了问题所在:“教师应继续追问,和他同样意见的举手?谈谈你的感受。你从这个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从这个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这样学生才会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把学生追到文本中,追到词句中。”果然,我在走班教学时就突破这个问题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做到了“三说”:让学生说,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满足于一个学生的答案,要就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谈,谈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但我们可以提供适合的课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有区别的。教师既要开发构建学生的智慧、情趣,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在智商、情商上是有差异的,适合的课堂才能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