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都市报纸如何突破做国际新闻的尴尬局面呢?
首先,应仔细分析都市报纸长期做国际新闻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目前都市报纸在做国际新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信息渠道的单一与被动。所有新闻人都知道,只有到了事件现场,你才能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因为地域及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都市报纸是很难获得国际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手信息的,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依靠新华社、中新社等几个大通讯的供稿。以前网络媒体还不这么发达时,国际新闻的竞争也还没有这么激烈,都市报纸在当地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网络媒体拥有与报纸媒体同样的信息来源后,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到网上,导致同样的新闻见报时间总是比网络迟了至少12个小时。加之网络媒体的操作更加灵活,他们组织编译队伍到国外新闻网站上搜寻新闻,编译后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出现了许多新华社和中新社等大通讯社所没有的内容,这使都市报纸更加被动。拥有编译人员的报纸发布新闻的时间同样比网络至少晚12个小时,没有编译人员的报纸就只能沦为了网络媒体的搬运工。这也是现在都市报纸做国际新闻最头痛的一个问题。
(2)报道内容的固化与失误。长期以来都市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的要求:一是让广大读者了解我国的外交立场。二是正在发生的国际大事。三是丰富广大读者的知识面了解新科学新知识新技术。四是拓宽广大读者的视野了解世界获得国际趣闻。同时,国际新闻的读者群都锁定在35岁以上的男性读者。这导致国际新闻报道内容一直偏重于大时政新闻,大国外交新闻或者是我们通常说的偏硬的国际新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多元化,80后90后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读者群,读者群体愈来愈关注与自身相关的新闻,更喜欢了解真实完整的世界,对新科技新文化新知识的兴趣甚至远高于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历史纠葛等等。因此,国际新闻报道内容的固化与读者关注的变化出现了错位,导致报纸上的国际新闻内容时常不吸引人,不好看。
(3)操作方式的落伍与缺失。信息来源的单一化,选材思维的僵化,在对国际新闻选材中表现为大国新闻为首选,大通讯社有什么新闻报道就用什么等等,使都市报的国际新闻普遍内容雷同、干瘪。在全媒体时代,这样的操作方式已经落伍。事实上,一个国际新闻出来,往往会带动多个信息源,可以做得丰富多彩,只是需要记者编辑留意去寻找。例如,马航MH370失联后,飞机内部构造以及飞机与机场之间的联系等是普通人的知识盲点,航空专家的解读就必然是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大部分都市报或是用新华社的稿件,或是用新京报、法制晚报、南方都市报的稿件,主动发出自己声音的稿件很少。究其原因:一是编辑认为反正各地专家说得都差不多没必要费力。二是国际新闻编辑主观能动性不够。三是国际新闻编辑对本地资源不了解,又与本地记者联动不够。
(4)新技术下的孤岛与困惑。当都市报纸的许多版块都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时,国际新闻版块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纸媒体时代,都市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成为全媒体时代下的孤岛。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管理者没找到让国际新闻与网络联系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报纸管理者担心讨论国际敏感问题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因而主观地选择了国际新闻内容不进入网络发布流程。
以上的问题,一方面是不少国际新闻的编辑人员还固守20多年来都市报国际新闻操作的观念和习惯造成的,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全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突围脱困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造成的。
纵观传媒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状态,媒体之间的竞争始终是影响力的较量。而影响力的核心是传播的内容,传播内容的命脉是社会关注度,社会关注度的支点是新闻的接近性。国际新闻与我国、与本地的关联度就是新闻的接近性。所以,我认为,都市报纸要克服以上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突破全媒体时代做国际新闻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做出国际新闻的地方接近性上狠下功夫,力求做出国际新闻的地方特色来。以地方接近性和利益攸关性吸引读者对国际新闻的普遍关注,以独有的地方特色内容强化国际新闻的重要性、知识性、可读性。一句话,就是要“洋为中用”!
要做出国际新闻的地方接近性和独有的地方特色,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做好国际新闻的关联报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经济、国际社会乃至国际军事等亦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其呈现的国际热点无不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国际热点和社会普遍关注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我们“按图索骥”地选择国际新闻,使我们报道的国际新闻始终接地气,有普遍的社会关注热度,有读者“市场”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既是普遍关注的热点国际新闻,自然少不了专业的深度新闻解读和权威的专家评论,并通过专业解读和权威评论把“述”与“评”紧密结合,透析国际热点新闻与国家、地方及个人的关联,把同样的新闻做出不一样的效果,发挥强化新闻的价值和关联性、提升新闻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作用。
2013年3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宣布破产。重庆长安汽车集团在那里设有汽车研发中心,底特律宣布破产会对重庆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在底特律宣告破产的第一时间,《重庆晨报》联系了在底特律工作的重庆人,请她谈谈当地人如何看待破产新闻,对曾在底特律汽车业工作10年的重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庞剑也进行了采访。通过汽车业专家讲述并分析了底特律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原因,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教训等,让读者从看新闻的热闹到看新闻的深层分析,更加关注、关爱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把国际新闻做到真正的接地气。这一组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不仅在重庆读者中口口相传,并在见报的第二天被多个门户网站采用,让报纸的报道跑赢了网络。
又如,近期也门发生战乱,中国政府进行了有效的撤离中国公民和华侨的行动。由于中国政府的这次撤离行动组织周密、撤离有序,不仅撤离了150多位中国公民和华侨,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撤离了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几十位公民,而美国政府却对在也门的美国公民不闻不顾,中国政府的撤离行动受到国际的高度赞扬。遗憾的是,直到中国公民全部安全回国之后,重庆媒体才得知这批中国公民中有重庆人。由于不了解重庆企业与也门有商业往来,当也门发生战乱时,重庆媒体没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在也门的渝企员工,关注到重庆在也门的投资及利益,错过了一次国际热点新闻接地气和让重庆人切身感受祖国强大的幸福的机会。
这两个成功与失误的例子说明,要做好国际新闻的关联报道,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必须关注世界的方方面面与我们国家及地区的利害关联。利益的关联是国际新闻“落地”的第一要素。
(2)要做好关联地方的国际报道。以重庆为例,要关注国际新闻与重庆的关联,要关注与重庆结为友好城市、与重庆有经济文化交往的国际都市的新闻等等。例如,渝新欧铁路沿线国家的新闻,“一路一带”的重要关联国家新闻,与长安厂亚欧美汽车研发机构、重庆机电集团欧洲直升机研发机构等重庆企业相关联的国际城市的新闻等。通过关联新闻的地方接近性提升国际新闻的社会关注度。做关联地方新闻时,要求记者要深入关联地方部门或企业采访,紧扣关联性做出地方特色,请官员、企业家或专家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有何关联影响、有何应对措施、未来发展评估等问题。
例如,2014年9月22日,《重庆晨报》国际新闻编辑在天津一家新闻媒体上获知,因为美国国内湖泊中中国鲤鱼数量过多导致了生态危机,美国派渔业专家到中国考察市场,希望能将捕到的中国鲤鱼卖到中国来。其中一路专家来了重庆,看了重庆的菜市场,吃了重庆人做的鱼。编辑迅速找到本地记者去落实这一新闻。遗憾的是,美国专家已离开重庆多日,接待人员的陈述也未能给出过多的新闻细节,记者只能写一篇不温不火的新闻。相反,美国专家在天津、上海等多地考察时,当地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直击采访,做出了精彩的落地报道。
又如,2015年4月10日,《重庆日报》头版报道了《口岸经济:将成重庆发展强大的引擎》,对重庆火热的对外产业的发展和在建的对外经济项目进行了报道。同一天,《重庆晨报》08版报道了《一个外贸人的早晨 由一个汇率APP开启》,讲述做摩托车外贸进出口的王宁对国际汇率市场的关注,如何与墨西哥合作伙伴沟通的故事。其实中国政府下大力气发展重庆的口岸经济的事,不仅事关重庆的发展,重庆市民和企业普遍关心,国际经济界的关注目光也投向了这里。这些年来重庆设使领事馆的国家多起来了,他们是为本国商家进行对外贸易收集信息和铺路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国家哪种类型的企业正在关注重庆,他们关注重庆经济的哪些方面,他们对重庆的经济及市场有什么看法等等,就是与重庆很有贴近性的国际新闻。这就是在全媒体时代,都市报纸应该做的地方性国际新闻。
这两个例子说明,关联总是两方面及其以上的,当我们关注世界的时候世界也正关注着我们。国际新闻因地方的关联性会引起本地的极大关注,本地新闻因国际的关联性亦会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地方新闻也可以做出国际“范”。突破都市报纸狭窄的新闻观,是拓宽国际新闻、做好地方关联国际新闻之关键。
(3)要做好关联发展的新闻供给。发展共赢、知识共享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我们应依据本地发展中的诸多需求,有目的地去捕捉国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生活等多方面的国际新闻,发挥国际新闻的“他山之石”作用。登载这类国际新闻时应配发言论点评,或简短的编前编后,或精道的专家观点。
例如,今年3月份,央视“3·15晚会”曝光4S店小病大修牟取暴利,引起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了央视新闻的内容,几乎是“千报一面”。但法制晚报却另辟蹊径,找来“他山之石”,采访在美国的华人是如何修车的,美国政府是如何打破汽车厂家垄断的,以及执法机构如何监管有力、保险公司如何鼓励用非原厂零件等等。(请见2015年3月16日该报18版《美国为何不会被4S店“讹”?》)
又如,《重庆晨报》国际新闻版曾经报道过美国一个青年人成为苹果手机公司最痛恨的人。因为每当一款苹果手机上市,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手机越狱的手段,突破苹果手机官方的限制,让苹果手机用户可以自己DIY手机应用程序,随意地使用免费手机应用程序。虽然苹果手机玩家对这个年轻人推崇备至,但是苹果公司却试图通过版权法起诉这个年轻人。然而对苹果公司的做法在国际法律界颇有争议。这则新闻也引起了我国法律专家的关注与思考。
再如,《重庆晨报》曾编译过一则美国华人月子公寓的报道。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则小众的国际社会新闻,但《重庆晨报》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不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追问回馈。
“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偌大一个世界!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地,对有“他山之石”作用的国际新闻需求很大,我们应拓宽渠道、按需搜索、择优选用。
(4)要做好人才积累及资料库藏。在以前的国际新闻报道中,编辑常会就一些国际时政新闻采访国际问题专家,如反恐问题,外交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等。现在由于新闻报道面的不断扩大,仅有这些方面的专家是远远不够了。都市报纸的国际新闻专家库应该充实、丰富人员名单,国际新闻资料库应收藏方方面面的资料。做出国际新闻的地方特色,加强与以下人员的联系尤为重要:一是本地“走出去”的企业及其驻外机构的人员。他们就是特定行业和特定经济领域的分析人士,是都市报纸带本地人看外面世界的眼睛。二是本地对外经济联系部门的人员及“走进来”的国外企业及机构的人员。他们是外国人看本地经济的眼睛。三是本地各个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当热点经济及科技等国际新闻发生时,他们的专业分析与点评十分重要。
(5)要打通全媒体几多快捷通道。世界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发展先后不一的兄弟关系,相互完全可以通过全面融合成为利益共同体,组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的全方位、多渠道传播文化信息的现代传媒。毋庸置疑,都市报纸必须下决心打造先进的网络传僠平台,尽快提升掌握传媒新技术的能力,主动地融合到全媒体中去。要发挥善做传播内容的优势,既能把同一新闻“烹调”成多种“快餐小菜”,又可把多种新闻“烩炒”成“满汉全席”大餐,以满足各类读者的文化信息需求。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几多网络快捷通道,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新闻报道实现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三重维度的传播,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当然,国际新闻报道始终要强调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那就是一切国际新闻报道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大局,必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重大国际新闻和大时政国际新闻应着重宣传我国的立场和我国的外交声音,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
全媒体时代下,国际新闻并非都市报纸的鸡肋,恰恰相反,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都市报纸做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新闻提供了更广阔、更形象、更快捷的用武之地,都市特色浓郁、文化品位高尚、知识涵盖宽广、时代活力喷涌的国际新闻,必将把都市报纸的国际新闻推上更高的发展阶段,以适应时代,适应读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