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2015-08-13 21:21:01石秀丽刘博
新课程·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辅导班功课课题

石秀丽 刘博

光阴荏苒,回首十年间的育人之路,不禁感慨万千,整整十年的光阴在不经意间已经流走。多年前的情景早已尘封于岁月的长河。今天,再次翻看眼前这一张张证书,此刻已显得格外沉重,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这一叠叠业绩材料抑或是一颗颗茫茫黑夜中的几点星,在无尽的苍穹中勾勒出我的教育历程。

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经遭遇过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的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当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沉默了好久,也思考了很多,在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们没有发现它,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当然,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同样出现过和上面文章中“三个孩子”一样的情况,每到那时我就在想:“教育中我们到底缺少什么?”

某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被同学甚至老师看不起,为了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关键是为了提高学科的及格率、平均分,他们被要求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参加这门功课或那门功课的辅导班。但仅为了提高他们那么一点可怜的分数,把他们一天到晚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死啃那些令他们头疼的书本,却不惜延长这些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惜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仅苦了学生,还累了教师,是否有点得不偿失。

难道我们就不能设身处地地为这些学生想想,既然要求他们参加辅导班,为什么就不能开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特色班、兴趣班,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他们所需要的、能够发展其特长的内容,让他们学有所用呢?而非得要把他们一天到晚关在教室里,让他们学习那些他们所不感兴趣的课程,做着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功课。假设他们对这些功课感兴趣的话,还至于会学得那么差吗?

一位德国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指我们中国)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吗?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是学困生,但在其他方面并不一定比别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更优秀。我们应多一双智慧的眼睛,注意查缺补漏,让他们“扬长避短”,有所事事。

记得朱小曼老师曾这样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面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拉进情感的距离,那样定会使他们萌发出善良、崇高的情感,且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尤其是“问题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十年的风雨历程,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我们怎样才能从多角度去观察、发现、鼓励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十年来我情愿用爱与智慧去为我的教育工作保驾护航;情愿用我的热情与生命去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

作者简历:石秀丽,女,1981年2月出生,汉族,中教一级,于2004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从教十年来在中学生数理化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修订北师大版物理教参答案、参与编写过《集优方案》等中高考教辅资料,在兰州市级课题中有一项课题通过鉴定并荣获兰州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中有一课题立项并开题。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辅导班功课课题
有思想的评课:做足四项功课
我国古代女子出嫁之前的功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我本想把功课做完
人生有门功课叫不辜负自己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0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