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赋予学生的使命愈加沉重,为了方便学生日后的能力发展,教师必须从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学是涉及范围最广泛、应用最强大的学科之一,所以数学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协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的相关措施,并强调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是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火热时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学生在整体思维的趋势下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被划归为教学的主科,但在我们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数不胜数的,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日益下降,为了突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必须启迪学生主动用脑,让灵活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跳板”。
一、实施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为了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教师必须拥有足够优秀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众所周知,学生对游戏都保持着非常高昂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渗透数学思想,让抽象转化为形象、复杂转变为简洁,只有这样,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才能稳稳地跟随题目难度提升的速度,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减轻了学习的沉重压力。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熟悉“0-99”这100个数,教师可以利用“明7暗7”的游戏来预热课堂的气氛。教师首先要向全班同学讲明游戏规则:学生按照自己的座位顺序进行由0开始的报数,当数字达到“7、17、27……”等含有“7”的就直接喊“过”;当报到的数字为7的倍数(除了7以外)时,则要自动报出下面一个数才算过关,如果中间有学生犯错,则必须向全班分享一个小笑话以示惩戒,教师不难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玩的不亦乐乎且很少犯错,由此可见,游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从松懈的思维调整到高度集中的思维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编制出顺口的数学口诀,使学生对数学思维产生熟悉感
数学思维即在数学学习中应用到的各种思维方式,保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的基础上的,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根本方法。
比如:在教学生记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结果”时,由于乘积的数字较大,不便于学生的记忆,教师可针对这一乘法规律编制出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0占。”待学生理解了其中的说法后,教师就当场出两题给学生练习:①12×14=?;②16×11=?学生利用口诀中的方法进行计算,即:1×1=1,2+4=6,2×4=8,合起来便为正确结果:168,同理可得16×11的结果为176。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后,学生在进行两位数相乘时再也不用列式计算,而只需通过心算就可得出结果,这不仅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率,还节省了解题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巧妙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关于所学知识的数学思维
作业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点缀因素之一,它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以及巩固作用,但教师在布置的时候,仍然要适量、适度而行,切勿将“复习”的所有寄托都付诸于写作业上,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必会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在设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须秉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先给作业明确一个方向,然后找到学生的薄弱点,用这些作业来弥补学生思维的漏洞,达成巩固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如何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的作业任务:如果要将学生一个月的零花钱存入银行,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得这笔钱在三个月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因为这一问题涉及到了金钱计算,所以教师也要通知到各位学生的家长让他们有权了解这一事实,顺带也希望家长能够协助自己的孩子利用家庭时间完成此次学习任务。在隔日的课堂中,教师询问学生研究出了哪些答案,学生一回答:将一个月的零用钱按当月的天数划成等额分,将每天用剩下的钱集中起来,然后按月存定期;学生二认为先规定自己每个月零花钱的最大值,然后请自己的父母在月初就将三个月计划节约的那一部分钱存成三个月的定期会更划算,当然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答案,这恰好也充分证明了学生投入了精力思考,同时还帮助学生运用数学原理形成省钱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加深数学思维的实际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由于生性贪玩,对学习的认知性并不深刻,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进行中都会出现开小差等心不在焉的现象,这种上课状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也会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导致课堂效率的急剧下降。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仍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加深数学思维在解题、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无法分割的,便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的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数学学科中很多题目都与“规律”二字相关,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在日后的解题中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生活中隐藏的数学规律。如在1、4、7、10、( )、16、19这一连串数字中,要想知道括号内应填写什么结果,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的火眼金睛观察其余已知数字之间的关联,通过相减得知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差值为3,所以显而易見括号内应该填入13。之后教师可以将难度提升,逐步过渡到乘除计算的规律,让学生找寻规律的思想得以完善,有助于日后的计算解题。
总结: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非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凭借“水滴石穿”和“铁杵磨成针”的意志去研究例题中蕴藏的解题思路,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其消化为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况且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态度、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思维的养成过程,让他们萌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更为高效地解答实际应用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2]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
作者简介:徐晓丽(1969.3—),女,本科,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