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

2015-08-06 11:09:40刘洋
魅力中国 2015年32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

刘洋

摘要: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满足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小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不足

(一)课堂情境教学中缺乏细节的捕捉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模式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学生模拟采访、小品话剧表演、演讲汇报等,这些模式被用来作为学习成果展示的手段,这些形式化的生活场景再现无法真实地还原生活场景,只是生活场景的模拟和再现,离具体真实的生活有着相当一段距离。而要利用这些手段来作为教学生活化的方式,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抓住细节上的不足,来进行补充,在活动结束后做好活动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根具总结中所指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表演的好坏,而是要抓住主题与重点,指出在表演之下的深层次道理,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例如:《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中,第一步,教师任命或由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代表,来扮演小记者,第二步是小记者对三到四位同学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可以是同学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同学们生活中的琐碎,当然主要内容还是询问同学学习的方法之类,当采访结束,教师就给出了准备好了的结语,如:你们采访进行得很成功,大家要学习某某同学在学习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要像某某同学一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去查阅资料,也可以向同学,朋友请教……教师的结语只是关注了课程中的内容,却忽视了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所体现的礼貌、语言、声调高低等素养问题,抓住这些细节才是真正抓住了生活化教学的灵魂所在,而这些内容在教师的总结中没有体现出来,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开设的意义所在,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提现到这些内容,就会使得活动内容空泛,只停留于表面,没有做到生活化教学的灵活运用。而真正符合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能够巧秒地挖掘社会生活与教学活动中重叠的部分,精心地创设课堂模拟情境,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学生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导和指正,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评判自己的行为对错。

(二)指导学生方法失当,缺乏有效性指导

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布置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缺乏与教学内容衔接的合理性,无法有效地承接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搜集材料之前,教师没有事先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没有教他们对材料进行辨别、分类、整理,导致材料内容空洞,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作为课堂教学应用材料。加上生活化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其中花费精力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得多,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盲区,无法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种种需求,包括在材料的选取上,不能对学生进行细化合理的指导,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缺乏有效性,不能展现其优点,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品德教育与社会学科教学策略

(一)情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难免受到自身生活习惯的牵引或限制。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实践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生存技巧,形成明辨是非、遵从真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积极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进行良好的互动,同时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融入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以情景化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品德课堂教育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生活需求。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最佳培养时期是在小学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智力发育模式正处于建立以及茁壮成长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极具代表的主题内容引入新鲜的话题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品德社会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主體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并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三)创设情境生活化,拓宽学生视野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帮助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脱离实际,否则将会给小学生造成学习的困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我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父母的溺爱,因此养成了娇惯、自私、懦弱等一些坏毛病,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都是应该的。所以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明白:当我们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要对别人说声谢谢。

三、结束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例可供参考和应用。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改正一些性格和习惯上的问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生活化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秦忠宪.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00140-00140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231

[3]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旬刊,2015(6):95-96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南北桥(2016年9期)2017-03-07 01:57:52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03:26:19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04:09:54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