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蕊坤
摘要: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真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环保意识;法律观念;自我提升;素质培养
前言: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一直在教育问题上备受关注,重要的不仅仅是书本教育,面对经济发展尤为迅速的社会环境,如何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缤纷繁复的世界中,提高自己的法律观念更是重中之重。
一、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生环保意识发展现状
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拥有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在许多方面的观念和看法因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中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们中学生所具备的环境意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且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二)提升中学生自身环保意识举措
大多数的中学生事实上都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往往会觉得环境保护问题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其实,环境保护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提升自身的环境意识水平,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变。
1.培养节约意识
培养节约意识主要体现在水、电、纸的使用上,很多中学生觉得水与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用起来不注意节约,甚至常常浪费。因此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提倡节水、节电环保意识。比如说学习过后及时关闭台灯,洗漱后及时拧紧水龙头,洗脸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脚……尽管这些都是随手小事,但是积少成多,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这是进步的一大步。我们中学生因书本纸张是必需品,所以也是纸张需求量最多的群体之一。每生产一吨纸需砍伐20 多棵碗口粗的大树,消耗一百吨水、六百度电,身为中学生中的一员,应该反对单面印刷,支持双面印刷,同学之间可以将教材辅导书相互借阅使用,节省书本纸张。
2.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使用塑料袋
作为中学生中的一员,我们会有很多外出就餐、在超市購物的时候,餐厅和超市常常会让我们有很多机会使用一次性筷子与塑料袋,它们的使用实际上对于我国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破坏。我国林业资源有限,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更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作为中学生,在去餐厅吃饭、定外卖的时候可以使用自己准备的筷子,这对保护我们的森林有重要的意义。每次去购物,自己带着环保布袋,不仅节约金钱,更是保护了环境。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
作为中学生应该乐于参加学生自发组织兴趣小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各种环保组织的活动,倡导环保意识,比如植树造林活动、环保知识竞答、环保征文、演讲比赛等。从实践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积极投身到环保行动之中去。
二、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
中学生法制观念现状
很多同学只重视应试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习成绩,而忽略自身法制观念、法律常识的培养,因此很多中学生都缺乏法律知识和自身的保护意识。
1.欠缺法律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予重视,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而易产生错误的观点。不知法、不懂法成了中学生的常态,甚至还有很多同学都认为 “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显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2.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同学的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中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权利意识也十分淡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身法律权利义务意识
法律意识与其他的思想观念不同,它不是自身所具有的意识,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从而达到提升的效果。作为中学生,应该认真在法律知识课堂上听讲,面对法律案例和实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和领悟法律法规,提升自己的法律观念,做到知法懂法不违法。
2.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唤醒法律意识
在平时的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观看一些法制节目,这其中常常会有许多经典案例;积极听讲法制讲座,这样既能够了解当代时事和法律发展状况,又能体会到法律的威严,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还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自己模拟法官、检察官、律师、原被告等角色,掌握诉讼程序,提高守法意识;同学们还可以旁听法院庭审,从更为直观的角度,贴近自己与法律的距离。
3.提高文化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观念与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为是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社会环境缤纷繁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作为中学生一定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正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提升文化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法律观念。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面对权利侵犯时,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犯罪行为,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三、结论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真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 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世强.资源再造:法治与德治及“第三力”[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72-75.
[2]马雷军.校园法律指南. 经济出版社,2005,5.1.
[3]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和方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129.
[4]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5]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