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5-08-06 11:09:40周世璞
魅力中国 2015年32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大学生

周世璞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的践行者,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使得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大学生法律能力建设。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入手,论述当前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产生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与对策探讨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从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法律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与对策

所谓的法律能力指的是公民运用所习得的法律知识来约束与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的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法律能力。法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知行结合的过程,人们不仅需要经过漫长的法律知识学习,更关键的是将所习得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而大学生法律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知识运用以及法律知识维护等方面展现出的法律综合能力。

一、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必要性的简述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各种思潮涌入我国,不仅刺激着大学生的视野和感官,推翻他们对许多事物的固有认知的同时,还扭曲了大学校园的风气,使得大学校园的变得不再积极、健康、向上,甚至出现一切向钱看齐的恶性风气。众所周知,大学生涯是大学生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人文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加强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对是与非做出公正且理性的判断,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的、公正的、理性的分析社会各种现象和问题,体会人生价值意义,主动追求人生理想,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榜样。

(二)有利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依靠我党的顶层设计,依靠司法行政部门的贯彻落实,更需要我们社会大众主动提高自我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能力,在日常行为中始终坚持以法律法规为标尺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践行者,不仅承担着推动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的重要责任,还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榜样,因此,大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法律法规知识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主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此外,面对诸如“裸贷”等各类校园事件纠纷,通过加强大学生法律能力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表达维权诉求,通过有效的法律救济等手段,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悲剧的再次重演。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产生的成因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

如果说法律能力是一栋楼,那么法律知识就是其中的砖头,因此,法律知识是否全面、充分将决定着大学生法律能力的高低。实际上,我国对于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的,然而遗憾的是通过多年的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最基础的法律理论知识阶段,对于我国民法、行政法、税法以及关乎大学生未来就业利益的劳动法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将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二)法律知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同时也开设了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然而我们能够发现所取得的法律知识教育成效较弱。一方面,是因为师资力量和课程开展形式跟不上法律知识教育进度,法律知识教育的教学大纲缺乏系统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法律知识教育的形式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型为主,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法律知识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将法律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导致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一直处于感性理论认识阶段,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思辨性思考。

三、当前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法治文化氛围中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能力。一方面,相关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在宣传时尽量避免说教形式的宣传,而是采取先进人物事迹、漫画、实际案例等形式让法律理论知识由纯粹的逻辑语言转换为生动有趣且深刻的法律故事,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法律的强制性只能让大学生被动的守法,如果想让大学生主动的学法、守法以及用法,那么就离不开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只有法律知识教育以及道德文化教育共同发展,才能营造法治文化氛圍,才能避免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的发生。

(二)丰富法律知识教育形式

为了丰富法律知识教育形式,一方面,高校应当构建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知识系列精品课程,通过构建系统化、条理化的法律知识教育体系,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知识体系认知。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大学生成为法律知识领域的“书呆子”,教师在上课时应当结合日常生活场景,使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法律知识的实践相结合。以劳动法的学习为例,通过表演话剧、小品甚至是微型法庭的形式,教导大学生在面对劳动者权益受到威胁时应当采取哪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深化他们对于劳动法的认知,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的成因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较低,同时也与我们的法律知识教育体系以及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因此,想要解决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的问题,需要依靠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营造出全民学法、全民知法以及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慧鹏.依法治校进程中的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12:33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4:31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3:01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