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顺
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他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的方向,即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物理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化情境物理教学向学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边,生活需要物理,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学生创造了一条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通道。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事实证明,一旦生活实际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探索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这与高中物理新课标对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不断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培养起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考试考什么内容老师就教什么内容,考试怎么来考老师怎么来教。这种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远远偏离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将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尽管我们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相贴近,但我们的师生就不敢真正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害怕不跟随着高考的脚步,成绩就会掉下来。其实不然,因为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的根基,只有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而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而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学会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伪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第一,联系生活。物理课程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是来源于生活的,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物理例子替换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理解的物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弹力”時,教材对“弹力”的解释的相关概念非常抽象难懂,包括与弹力相关的形变等知识,学生仅仅凭借对概念的理解很难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见的关于“弹力”的现象引入课堂,如橡皮筋可以来回伸缩就是因为存在弹力,弯曲的竹竿存在弹力,如此的解释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更为具体形象,也就更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之后动动手,找找身边有弹力的事物或者现象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如此的教学能更形象更生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解释现象。为了更好地解释物理现象的成因,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搬上课堂,边演示现象边解释原因。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将需要用到的材料告知学生,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演示。比如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让学生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这时候连接细管的液面会发生变化,这样就把微小的形变放大,解释手和瓶子间存在弹力,动手动脑的同时学到了物理知识,也让高中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将社会现象引入课堂
现代教育要求实践教学要与时代接轨,引导学生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其实物理课堂就是一个联系社会生活的课堂,很多重大的社会事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授学生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自然现象﹑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它所研究的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规律,这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社会事件都蕴含物理知识。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这样的社会事件学生并不陌生,如在万有引力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为什么火箭需要竖直发射?为什么宇航员必须平躺在飞船当中?宇宙飞船是怎样“变轨”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三)生活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用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讲授重心这一物理概念时,由于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在重力场中只需要重力这个物理量就足够了,重心没什么用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重心的概念之后,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不倒翁的原理是什么,并且动手制作不倒翁,不难想象,学生“从自然、生活到物理认识”的过程学习物理,必定会在“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的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望。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物理教师任重道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发现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物理问题并掌握物理知识,使学生的物理素养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