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光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局限在某一学科,而是在多个学科方面都有体现。研究性学习对于各个学科都有促进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地理学科中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运用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一、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内容
地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线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给学生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酌情选择研究内容
针对地理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尤其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对于有些内容学生可能不是非常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去研究。例如,笔者在讲课过程中曾经选取《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喜欢生活在南方还是生活在北方?”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通过查阅资料,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弄一个辩论赛,这样效果就更好,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带动了课堂,同时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密切联系生活,选择与生活相关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线教师在进行研究性课题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动手实验以及合作小组之间的协调互动,同时教师在具体的研究问题操作之前,应该培训学生对基本问题操作流程的掌握。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满堂灌式的教学。在现行课堂教学体制下,研究性学习的存在空间并不很充足,同时也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落实研究性学习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研究性学习可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效果较差,或者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研究性学习做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准备,比如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使用的工具,学生分组信息,学生可能使用到的相关材料,等等。
第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
第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于不确定的结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于普遍性的难题,教师应该在适当时机进行解答,防止出现教师撒手不管的情况出现。
(二)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目前,教材文本的设计上,给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通过抽象加工之后的文字、结论、表格等信息,没有给学生展示知识获取的过程,或者结论得出的相关过程等等。这样学生缺少直观的体现,因此对结论的掌握更多依赖于教师讲解后的个人理解,既是不牢固的,也不能真正体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要求。为了弥补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进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获取知识的体验过程,而且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这种机会。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既能做到理解透徹,同时也能够长久的掌握,而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一知半解的弊端。
(三)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学生的死记硬背,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学生虽然在强记之后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仍会忘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不求甚解,只要背会相关知识就万事大吉,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也缺乏必要的能力基础。笔者建议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研究性话题。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是学生探究某一个知识,也可以是某一个地理学家探索某一个地理结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与其合理性,同时教师可以展示现在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对这一知识加深理解。
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给学生照本宣科,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刚刚实施过程中,要掌握一个分寸,不能把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获取全部依赖于研究性学习。毕竟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很容易的就落实到实处,即使在操作的时候,也可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思维可以极大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和延伸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培养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现实和可能,这有待于我们教师有意发现和充分利用。例如,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图片,这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景色,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就形成一种空间景观,利用这种形象、表象的思维进行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形象、表象思维升华到空间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再如,如果地球不会自转,是否还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如果板块运动的方向始终不动,亚洲与北美洲的距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大陆漂移假说也是空间想象的结果之一……所有这些假设以及开放的答案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满足于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尚属于新鲜事物,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需要一线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不断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