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宝
不久前,我拜读了于漪老师的《思念》。文章讲述了于老师和一名特殊学生——小郝的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小郝是一名在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性倔强、桀骜不驯的女孩,小郝来到于老师的班上后,于老师开始接近她,了解她,寻找她的优点,不仅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的个性,与他交上了朋友,走进了她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还与他在平等的关系中交流,矫治了她性格中的缺陷,从思想上和知识上引导她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时隔多年,小郝在国外成了博士后,于老师对她还是念念不忘,并以“思念”为题写下了这篇文章。文中处处闪耀着于老师高超的育人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读完此文,我想了很多。首先,于老师为什么能与桀骜不驯的小郝成为朋友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于老师善于读懂学生。于老师在文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不禁自问:“你读懂你的学生吗?你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吗?”
就在前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忽然在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有大喊大叫的,有哈哈大笑的。这是不是我们班的学生在闹呢?这一节是体育课,徐老师已经带学生去操场了呀!可是,这声音分明是从我们班的教室传来的呀!我赶紧站起身走向教室。我一看,傻眼了,教室里还有几位女生和两位男生,其中一位就是小牛——他的嗓门最大,是班里的吵闹大王。我径直向他走去,高声地说:“小牛,来!到办公室来!”他没有站起来,昂着头问:“为什么叫我去?我有没有大喊大叫!”刚才那么大的声音不是你发出来的会是谁?“我反问他。是我?不是!”他用这么强硬的态度跟我说话,这还是第一次。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便转身问其他人:“是谁在高声地叫喊?是谁在大笑?”其他几个人低着头,沉默不语,还是小牛大话了,他说:“大聲笑的是程灿伟,他走了;大喊大叫的是程志军。”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沉默不语的程志军。我问小牛:“那你留在这里干什么?”“是徐老师让我留下来管他们的。”他理直气壮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这反映出我对他是有成见的。我冤枉了他,他当然用那种态度对我了。罗兰在《美德小语》中说:“用不存成见的心情来欣赏与评判事物,才不会以偏概全。遇事多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尤其要多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了解,才不会产生偏见而得到合理的结论”。我正是犯了用成见来评判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必要前提。我不用心去读懂学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
我为什么不能像于漪老师那样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和解读学生呢?我想,于漪老师能自然而然地那样做,是源于她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尊重——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正应为如此,于老师看学生时才不存成见。比方说,文中的小郝,在别的老师眼里已经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了,可于老师却从她身上找到了不少优点:上课铃一响,她就走进教室,从不迟到;课上从不与任何同学交谈,有相当的自控能力;上课时听到新奇的知识,眼睛会发亮……对于一位把门框当单杠,且在上课时胡乱图画并与老师经常顶嘴的女学生,于老师却从她身上发现了那么多优点,真的不简单啊!
一个个学生,是一本本无字书,是精彩的,是难读的,又是耐读的。我想,我们只有对学生爱到了极致,才能真正读懂学生。如果我们读懂了学生的喜怒哀乐,读懂了学生的身体特点,读懂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就会破解学生的心灵奥秘,就会与他们交上朋友,就会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眷眷之心,感受到老师浓浓的情、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