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
摘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募其宾客集体撰写而成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涉及治国理政、立法用法等方方面面。研究《淮南子》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既是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弘扬法治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淮南子;法治建设;启示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宗室刘安召集宾客集体编写了一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理论著作。全书共有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篇中的最后一篇《要略》介绍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各篇的内容简介,除最后一篇之外,其他各篇都冠以“训”名,目的是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说明和阐释。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思想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分析、论证治国和处世的道理时,常会涉及一些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的一些神话故事,比如熟知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取材范围广,内容博大精深,“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涉及天文地理、天道人事、兵略治术等众多领域。《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将“ 道”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渊源和本体,并以道家思想为基点对流行于西汉初年的诸子百家思想进行详细的论证和鉴别,之后对各种思想进行吸收和接纳。因此,《淮南子》以道家为基点和参照,取其他各种学派之所长,从而融合成了一个以道家为统领的崭新的学说思想体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子系统。法治以法为载体,力图建立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对《淮南子》中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的探析,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构建法治社会大有裨益。
一、法律来源于客观社会,应当充分反映社会现实
对于法律的来源,《淮南子》提出法律不是凭空而来的,其来源于现实社会,并对社会有规范作用,要求立法者要实事求是,根据社会实际来制定法律,从社会的宏观层面对法律制度进行价值考量。
法律制度來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改变必然产生法律制度的变更。这就要求立法要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以社会为基础,充分反映民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法律要以公意为基础,公意指的就是人民共同的意志。因此,社会各阶层应形成民意调查中心,充分利用科学搜集并反映社会舆情,搭建立法者与社会民众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是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和民意。
二、法自民出,立法为民,保障人民的法律主体地位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的利益是治国的根本。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强调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人民安定的重要性。《淮南子》提出的“利民”、“安民”思想,来源于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显示出朴素的“立法为民”意识,具有较强的时代进步性。
2014年10月2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的法律法规未能够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的意愿。为了更好实现依法治国,我们要在制度层面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法律环节充分听取人民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充分贯彻重大决策听证、咨询制度,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论证工作,切实提高社会民众的主体地位。
三、刑罚宽缓,最大限度保证平等和公平
《淮南子》认为“峭法刻诛”并非“霸王之业”,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刑罚宽缓,鼓励以道统法,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法律适用对象方面,提倡“尊卑同刑”、“法不阿贵”,树立了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淮南子》中也有大量篇幅介绍公平的重要性,“万物皆平”才能“民无险谋,怨恶不生”。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活动都必须自宪法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任何主体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职责,不得有任何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只有做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平等和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四、因时而变,法律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淮南子》提倡“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制度法令,各因其宜”,即法律制度随时代而改变,礼仪制度随习俗而变化,强调法律制度要及时更新。“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法律就应该顺应时代变化而改变,反之,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必将导致大乱。
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和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社会中存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立一套合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面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形成我国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饶常林. 关联与互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王建国. 关注社会现实:法律发展不可或缺的主题[J].法学评论,2008(5)
[3]郑志远、康宁. <淮南子>法律思想的现代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4]孙纪文. <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