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几点做法

2015-08-06 11:18:22王春荣
魅力中国 2015年33期
关键词:商鞅风趣积极性

王春荣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在不断思考并在实践的问题,尤其对于新世纪的中学生来说,他们不在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是当成一种负担,对学习没兴趣,更不要谈积极性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过程,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中的一点儿做法:

一、向学生介绍历史课外书籍,并用幽默的言语,适时的推荐给学生,感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笑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或者是一种语言艺术,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只有当你博览群书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的趣闻,然后采用适当的语言加以组织达到意外的效果。如在讲授《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文中,我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列出朱元璋的生平简介,

朱元璋篇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放牛

1344 年-1347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既向学生介绍了课外书籍,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历史课堂,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导入很重要,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习兴趣.新颖有趣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而乏味的导入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前我会先问一些学生熟悉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比如我在讲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九年级《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问:“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会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学生回答有:火车,汽车,轮船,飞机。这时马上导入:“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火车,轮船,第二次就发明了汽车和飞机。”让学生觉得历史也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历史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三、 故事性教学,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课大多安排在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一节。基本都是学生饿了或最犯困的时候,在此期间,学习状态一般不太好。因而组织有效教学相对比较难。每逢此时我会讲个与当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首先请学生上讲台讲关于造人的神话传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来讲述,有的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有的讲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引出课题,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利用初一学生好动、爱说,又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把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讲述历史故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個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

四、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绝不固守教材,而是大胆整合教材,明确课堂主题,线索清晰,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串,将课本主要内容分解,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高效率的学习。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问题很关键,要吃透课标、教材,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商鞅风趣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0
雅痞新风趣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0:47
树敌太多商鞅
朋友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5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5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