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眼

2015-08-06 21:26:12
南方周末 2015-08-06
关键词:本命年柏林墙姜文

谢飞

“黄金的八十年代”,思想开放,艺术活跃,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无比振奋。1980年,中国的影院观众达到了293亿人次,直到1992年以前,影院观众一直维持在百亿人次以上,电影市场空前繁荣。《大众电影》杂志创造了每期965万册的世界最高杂志发行纪录。在平均票价只有几角至1元的时期,当时影片票房过亿的就有《少林寺》(1982)1.4亿,《芙蓉镇》(1986)1亿,《周恩来》(1992)2.3亿,等等。那真是个人人进影院,整个社会看电影、评电影的“大影院时代”。对比今天的300亿票房,两万块银幕,却只有8亿“平均年龄21岁的狭窄观众”人次的“小影院时代”,着实让人感慨。

好作品层出不穷,国外获奖的消息也频频传来。从《黄土地》(1985)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老井》(1988)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樱花大奖,到《红高粱》(1988)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中国电影热”在世界上达到了第一个高潮。1990年,我带着刚完成的电影《本命年》,来到了柏林。

记得我和姜文是乘对方提供的经济舱一起去的,乘客不多,可以找个空椅子睡下;姜文一路摆弄着新买的民用摄像机,说要给他出门不便的母亲拍外国风光看,典型的一个孝子。

初春的柏林,寒风料峭。一大早,我和姜文用买到的胶条,将从北京带来的《本命年》的海报贴在去电影节主会场的宣传栏和各种路边柱子上,因为只带了20张,我们贴得非常小心、节省。本届(40届)柏林电影节分主竞赛单元(Competition)、电影全景(Panorama)、青年论坛(Forum of New Cinema)、儿童电影(Children's film)等项目,影片多达三四百部;大公司、大制作、大师、大导的影片数不胜数;印象最深的是正红得发紫的西班牙新锐导演阿莫多瓦的新片《绑着我,捆着我》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被捆绑着的女主角的巨大身影,就耸立在十字路口的中央。可怜,我们这几张寒酸的海报转眼就淹没在别人色彩缤纷的宣传之中了。

几十年来,三大国际电影节之所以各领风骚,是因为其各自不同的特性。威尼斯创办最早,以推崇艺术为本;戛纳宣传规模大,商业价值最高;柏林则处于冷战前沿,主打政治牌。1951年,第一届柏林节的规模不大,只有20个国家参加,实际控制活动的是美国驻德国的文化官员,他们想把电影节办成鼓吹西方文明、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因此,直到1956年,柏林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E)接纳为A级以后,它的偏激的政治文化态度,仍旧经常引起媒体诟病。比戛纳电影节晚了11年,它才把大奖给了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电影;创建23年后,电影节上才第一次出现了苏联的影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电影节。从此,柏林电影节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东西方“冷战”的会合与调停中的文化角色。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比威尼斯与戛纳,柏林电影节最早、最热情地关注中国电影。当时的主席莫里茨·德哈登先生联系了在德国学习的余玉熙女士,要求她推荐中国电影,我们的电影管理部门也积极配合。自1981年起,影片《燕归来》(傅敬恭导演)、《乡情》(1982,胡炳榴、王进导演)、《陌生的朋友》(1983,许雷导演)、《血总是热的》(1984,季文燕导演)、《雅马哈鱼档》(1985,张良导演)等,连续参赛;1982年,精通英语的著名电影编剧黄宗江先生出任评委,动画片《三个和尚》(包雷导演)在短片竞赛中获最佳编剧银熊奖。直到1988年,《红高粱》获得最高金熊奖,1989年《晚钟》(吴子牛导演)获得评委特别奖银熊奖,柏林节把向西方、向世界介绍中国电影和文化的浪潮推向了最高峰。

《本命年》的媒体场安排在早上九点钟,我和姜文坐在二楼的包厢里,这是他第一次看完成片。看后他表示:“我是个很凭感觉走的人,剧本读不下去,就不读、不接;片子看不下去,就离场。这个片子我接受了。”一位向我们祝贺的留学德国的学生说:“你这个片子我打五分。”随后的记者见面会上,问题五花八门,有关政治、社会的最多,也不乏奇葩。一位意大利记者说:“每年的中国电影都给我们带来新东西,今年竟然可以表现‘手淫了?没受批评吗?”我跟他装糊涂,回答:“哪里有啊?”有记者在称赞了姜文的表演后问:“你是否受美国演员马龙·白兰度和德尼罗的影响很多?”姜文也装糊涂:“没有,我没怎么看过他们的电影。”虽然我知道他很喜欢德尼罗,早就跟我借过《愤怒的公牛》的录像带。人在国外嘛,要撑点面子。

1961年建立、长155公里的柏林墙,是“冷战”时代的象征。隔绝一个城市、两个阵营三十年的巨墙,在1989年11月9日,一夜之间倒塌了!时隔仅三个月,我们访问了这个曾经有名的存在。那时候,柏林墙还没有拆除,双方政界人士仍在理智地协商、博弈。每天早上,东柏林居民可以领号过墙来西柏林购物或探亲,晚上回去。电影节特意安排了《本命年》到东柏林地区放映一场,让我和姜文领略了与“灯红酒绿”的西柏林完全迥异的“朴素陈旧”的东柏林。看电影之余,我们就到帝国大厦、柏林墙去游览,隔墙与守卫的东柏林士兵交谈、合影;购买的柏林墙残片纪念品至今保存在我家书橱。

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我们电影的经历也就分外奇特。《本命年》影片被提名金熊奖,但最终是我个人获得了“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评委会的评语是:“一部表现中国现实的动人影片。”庆祝宴会时,两位评委——一个是著名的德国演员——向我们祝贺,并夸奖姜文的表演。后来了解到,评委争论得很激烈;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只能把奖项给予个人,而不是代表国家制片厂的影片。当年的金熊奖是双黄蛋:法国大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的控诉纳粹罪恶的《八音盒》(1989)与捷克电影大师杰里·门采尔被“枪毙”了21年的表现“劳动营”的电影《失翼灵雀》(1969)。仍旧是充满了政治。

猜你喜欢
本命年柏林墙姜文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46
幻城(油画)
海燕(2021年6期)2021-06-03 07:35:54
本命年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28
小狗狗过本命年
启蒙(3-7岁)(2018年2期)2018-03-15 08:03:29
柏林墙今昔
北广人物(2018年8期)2018-03-06 02:42:18
本命年的最后一月
陶山(2018年2期)2018-01-23 07:18:39
课间小游戏
柏林墙外
参花(下)(2016年6期)2016-06-12 22:51:39
德欲重建柏林墙 抵抗经济危机
环球时报(2009-08-12)2009-08-12 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