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时任锦州市委书记的张鸣岐同志牺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1994年8月4日,辽宁省政府授予张鸣岐同志“革命烈士”称号;同年8月11日,辽宁省委作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张鸣岐同志学习的决定。21年后,张鸣岐同志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鸣岐的故事》一书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将张鸣岐同志的感人经历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编排,文字通俗,贴近大众,是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一部优秀学习读物。
该书交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社高度重视。该书的出版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怀揣职业敬畏之心和对张鸣岐同志的崇敬怀念之情,精心组织,细致落实。为保证该书的高质量出版,出版社在正常的出版物三审三校一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校次的校对和审读。同时,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与省委组织部和党刊集团积极配合,在该书的图片设置、文字表述以及出版流程保障等细节问题上多次进行沟通校正,确保了该书的高质量出版。
编辑《张鸣岐的故事》的过程,也是全社同志学习张鸣岐事迹、感受张鸣岐精神的过程。
张鸣岐同志对党忠诚,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他刚到锦州工作不久,就走访了全市的公安系统,发现了较为突出的干部作风问题。他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说:“对民愤极大的领导干部,一要撤职,二要公开点名,三要追究法律责任。过去封建社会还有规矩,对贪官污吏,一经查办,永不录用。我们共产党人应该严格要求干部,刹刹这些不正之风,去去火,还给咱锦州共产党人一个清清爽爽的形象。”党员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都应像张鸣岐同志那样,把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作为修身、做事、用权的根本。对于我们出版工作者来说,就要坚守出版原则,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员工的基本利益。
张鸣岐同志勤勉敬业,敢于负责,真抓实干。他有散步的习惯,特别是愿意去犄角旮旯的地方散步。对此,他的解释是:“谁过年不吃顿饺子,表面的光鲜往往反映不出真实情况。”大到一方父母官,小到企业管理者,只有真正将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到基层,落到驱动创新发展的最小齿轮上,才能真正带领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张鸣岐同志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永葆本色。他常说:“改革开放,是要让群众先富起来,共产党员要有后富的思想准备。”他牺牲后,机关工作人员在他的住处收拾遗物时发现,除了日常换洗的衣服,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冰箱里只有两袋方便面和五六个白梨。对党员干部来讲,修身是成长进步之基,是工作事业之本。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只有正直、正派、正德的人,说话才有人听,干事才有人跟。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做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做人。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出版策划自觉,不断提高出版的精细化水平,尤其是在提升出版质量上下大力气,打造精品图书,在扩大图书发行量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一份出版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