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

2015-07-29 16:11:18冻苗
青春岁月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欣赏素质

冻苗

【摘要】本文是笔者研究了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后,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美术欣赏课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前中学美术欣赏课现状的研究,剖析了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所在,从几个方面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并对解决这些弊端提出了几点建议。同时也对未来的中学美术教育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欣赏;素质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程三大部分之一,在“中学美术大纲”规定的课时量中占15%左右。在内容上,以中外美术史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一直采用了解常识性知识的模式,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欣赏课目的不明确,内容设置狭隘,观念严重滞后,教学形式不合理等等问题,使美术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达不到通过这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及对艺术本质规律认识的目的。

在国外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美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也使美术教育的功能发生着观念的更新,这也是促使我们对我国教育体系中美术内容进行改革的原因。改革不是空话,与之相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我们要以不断创新、实践的态度对现行模式进行全方位反思。

一、美术欣赏课旨在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美术欣赏课通过丰富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浏览,提高学生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自身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形成人的精神走向和思想底蕴,并通过美术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表现,形成对艺术形式内容、流派的多元化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不以时间、顺序等为标准,而是以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愿望为标准,突出艺术欣赏主体的能动作用及自主性。

以提供创造性空间为前提进行审美体验,使学生成为创造主体,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将视点落在艺术规律上,形成欣赏、提高、创造的思维链条,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把美术欣赏同文化、哲学理念相结合,使这些抽象的形而上内容以物质的形而下的形式加以解释、传达,完成将学生的世界观纳入某一价值体系的工程。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内容上,一方面扩大知识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等适应于现当代社会的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莫过于人文素质的缺失。而在这一方面增加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用以滋养学生心性,构建信仰及价值体系则是一条探寻民族存在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潮流的涌动、生存空间的狭窄,往往使人们价值体系丧失,精神追求盲目,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二、欣赏课的教学形式应该丰富多彩

1、将尽可能多的资料应用于教学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内容、理念构建成完整的体系,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在内容拓展、概念更新、形式多样的视觉艺术范畴下,在现有的材料、图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工作形势下,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为大势所趋。

美术鉴赏的过程既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这就使得美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一般可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鉴赏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艺术品,光靠别人的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受到艺术魅力的震撼。

2、重视校外美术教育。在教学中增加学校外美术教育。美术欣赏及美术活动,以美国的“修养学基础”的教学理念盛行为标志。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现代美术教育也担当起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素质教育的作用。但是只依靠学校教育,时常会出现无法有效实现的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发现,通常人们认识到的仅仅凭学校教育并不能对应解决一切问题,而对学校外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期望。为了改变教师和学生们都局限于学校美术框架内,处于某种封闭状态的情况,开始关注校外广泛的艺术,文化世界。美术作品和文化艺术性的资料、实物及复制品等等进入教室,实物与资料等视觉艺术教材在课堂上大量出现,青少年能自由地接触实物和资料,营造出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氛围。访问画家工作室和制作工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古迹等;到街上、社区中领略四周环境中美的、设计的、历史的、文化的背景,并做一些调查记录;尝试独立思考如何来改善所在地域的学校和医院、公园和车站等公共场所的视觉环境;聘请艺术家和社区的人们到学校来。一方面在社区引导学生对存在于周围环境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解,强化他们对社区的认识,关怀以及对社区做出积极的回应或贡献;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层面尝试通过统整学习内容,进行跨科或综合艺术形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并拓展他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经验与兴趣。能够超越个人的经验和某一地域的制约,或者某一文化背景的框架限制,从世界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并能根据实际考虑改进步骤的人才,是当今国际化信息社会众多领域所渴求的。面对这种时代的客观需要,学校美术教育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从实证角度来看,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局限,难以承担现代美术教育所担当的地域的、社会的,进而世界社会的人类和文化运作中的使命。显然,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发挥学校外的美术教育作用。

3、在欣赏时有意识进行学科综合。学科综合是教育发展的典型特点,在美术发展过程中体现为新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在教育上,笔者认为,学科综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技能,进行再创造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分析作品的学科综合特点,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精神。

从课程发展角度看,如果不对美术学科教育进行改革,而仅仅停留在某种表现化的艺术综合上,教育改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美国学者加德纳等人指出,综合学习在产生最佳效果的时候是生动而印象深刻的,但这种学习只有在掌握了每门学科至少是部分知识的时候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不打破既有美术学科结构的基础上,新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美术课程与综合课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起到弥补分科课程不足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师要有不断学习、总结、向学者型人才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将新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之中;把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加强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使这两方面均衡发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信息收集工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应对下一步教学。

总之,以理论开阔视野,使经验上升为概念的普遍性;以他人的经验为借鉴,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各种观点或理论的不断碰撞中,逐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中学美术教育是让人充满期待的,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教育投入不再存在地域的差异,所有地区全都一视同人,它不需要被教育的不均衡投入所限制;不需要担心在学校内的学科歧视;不需要担心没有教学设备可用;更不用担心学科被边缘化。它所要做的就是:如果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展示艺术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在课程和实施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祖国山川的壮丽和生活的美好。

建构新的美术欣赏课模式,可以更好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发挥美术课程的最大作用,以科学的、发展的、人文的、普及的美术教育观来进行我们的工作,使美术教育开辟和拓展新道路,为现代化中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2] 朱立元. 现代西方美术史[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3] 常 锐. 美术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尹少淳. 走近美术[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

[5] 梁 玖. 论转变学校美术教育观念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对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国家级首期培训班授课后的思考[J]. 中国美术教育, 2000(6).

猜你喜欢
中学美术教学欣赏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中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探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49:29
德育如何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创新研究
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也谈书法修习中的欣赏与创作
谈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1:12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