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r18内圈沟道磨削划伤原因分析

2015-07-26 06:22:36师歌王长峰李凌鑫孙立才张林
轴承 2015年4期
关键词:修整磨粒内圈

师歌,王长峰,李凌鑫,孙立才,张林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39)

滚动轴承作为精密零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主机的工作性能,因此对轴承的质量要求愈加严格。沟道作为滚动轴承的工作表面,起到引导钢球沿着正确轨迹运动并承载的重要作用,因此沟道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轴承的旋转精度和使用寿命。

加工9Cr18不锈钢材料轴承套圈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砂轮磨粒脱落、修整砂轮用金刚石不锋利、工件转速过高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沟道频繁出现划伤,成为制约轴承质量的瓶颈。为了保证该类轴承的质量,在散光灯下使用20倍显微镜对沟道表面进行检查,不允许出现划伤。为解决存在的沟道划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工艺试验和分析,力求降低出现划伤的概率,提升套圈沟道磨削质量。

1 划伤形貌

B7004/HVP4内圈沟道划伤横截面微观形貌如图1所示,图中标识区域1为圆弧状沟道划伤,深度约15 μm。

图1中标识区域2内的白色点即为硬质碳化物,不规则地分布于9Cr18材料内部,硬度大于材料基体硬度,碳化物颗粒的最大直径可达几十微米。

图1 内圈沟道划伤横截面微观形貌

2 划伤原因分析

2.1 材料

9Cr18为马氏体不锈钢,经淬回火处理后,得到显微组织基体为隐针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且大块状及颗粒状共晶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不规则散布于材料内部。1 000~1 080 ℃范围内,随着淬火温度升高,更多的碳化物得到溶解,材料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降低;200~300 ℃回火时,碳化物析出,材料强度、硬度都有所降低,但塑性提高,便于后续磨削加工。

磨削过程中,较大碳化物与砂轮磨粒撞击,造成砂轮磨粒提前脱落,并粘附于砂轮上,在后续磨削过程中这些粘附的磨粒在沟道表面产生犁沟效应,出现划伤。

2.2 砂轮特性

砂轮磨粒的破损程度、形状、尺寸(粒度)及砂轮硬度决定了磨粒受外力作用时脱落的难易程度。韧性越好的砂轮抗破损能力越强;磨粒粒度越大,脱落后造成的沟道划伤越深;砂轮硬度越高磨粒越难脱落,不仅会降低磨削效率,而且易造成烧伤、裂纹等缺陷。

生产实践表明选择较软或中软的砂轮较好;适量加大冷却液供液压力和流量,使磨削液容易进入沟道,带走磨屑和磨削热,可以有效保证沟道磨削质量,降低沟道磨削烧伤率。

2.3 机床参数

2.3.1 磨削进给速度

磨削加工时径向力既作用于工件又作用于砂轮,磨粒的强度和磨粒的结合强度一定,当磨削力超过了磨粒的强度和结合强度极限时,砂轮强度降低,磨粒碎裂、折断并且整粒甚至成片从砂轮上脱落,极易造成沟道磨削划伤。减小径向力的主要途径是减小磨削用量,特别是减小横向磨削进给速度,也可以通过增加对砂轮的修整次数来减小径向力。

2.3.2 工件转速

(1)

式中:vs为砂轮转速;Ft为切向磨削力;vω为工件转速;ap为背吃刀量;B为磨削宽度。

根据(1)式可知,提高工件转速,可以降低磨削温升,从而降低磨削烧伤出现的概率。而当工件转速过高时,单位时间砂轮与内圈沟道的接触时间短。磨粒经历滑擦、耕犁过程,塑性变形逐渐产生并堆积,在加工表面耕犁出沟痕,其两侧金属滑移隆起。而后,由于砂轮接触内圈沟道时间短,砂轮与内圈沟道开始分离,切削力变小,切削厚度不再增大,切削变形区的滑移剪切变形无法继续增大,最终无法顺利形成带状切屑并沿磨粒前刃面排出,从而形成积屑瘤并部分滞留于砂轮表面,在随后的磨削过程中对沟道造成划伤。

2.3.3 砂轮修整

砂轮磨钝后,切削作用减弱,需要对砂轮进行修整。生产中普遍使用金刚石砂轮修整器,为保证金刚石尖角锋利,需保证金刚石与砂轮接触点低于砂轮轴线1~2 mm,金刚石笔杆在垂直方向向上倾斜10°~15°,以保证金刚石切削砂轮时产生负前角和主偏角。

研究表明[2],随着金刚石修整切入深度的增加,修整面积增大,修整器与砂轮的碰撞比例增大,砂轮的锐利程度相应增加。如果由于金刚石笔杆安置角度出现偏差,导致金刚石尖角锋利度降低,在修整砂轮时切入深度较小,将无法通过金刚石修整得到锐利程度较高的磨粒。钝化的磨粒进行磨削加工,会形成剪切型切屑,残留于沟道中可能划伤沟道表面。

降低金刚石修整补偿量不但可提升砂轮磨粒锐利程度,而且可降低大颗磨粒在磨削过程中碎裂、脱落的概率,从而降低磨削划伤率[3]。

3 试验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砂轮和机床各参数对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的影响,以70XX/HVP2内圈沟道磨削为例进行磨削工艺试验。

3.1 砂轮选择

磨削加工9Cr18不锈钢选用硬度较高的微晶刚玉(MA)或单晶刚玉(SA)砂轮,粒度为60#~150#,硬度为G~L。选用不同型号的砂轮对70XX/HVP2内圈沟道进行粗磨、细磨、终磨3遍循环磨削加工试验,沟道出现划伤的概率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使用不同型号砂轮时磨削划伤率统计结果 %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使用单晶刚玉砂轮比使用微晶刚玉砂轮粗磨磨削划伤率降低了10%,细、终磨磨削划伤率降低了5%。(2)粗磨适合选择粒度为100#的砂轮,细、终磨适合选择粒度为120#的砂轮;使用粒度为120#的砂轮进行细、终磨时磨削划伤率比使用粒度为100#的砂轮降低5%。(3)选用硬度为J的砂轮比使用硬度为K的砂轮磨削划伤率低7.5%。

综合分析认为,粗磨时选用单晶刚玉,粒度为100#,硬度为J的砂轮SA100J6V60;细、终磨选用单晶刚玉,粒度为120#,硬度为J的砂轮SA120J6V60。

3.2 机床参数的影响

选用合适的砂轮,采用数控内圈沟道磨床进行磨削工艺试验,磨床、砂轮修整各参数初设值和调整后值见表2。分别在初设参数、调整机床单参数(其他参数不变)下加工70XX/HVP2轴承内圈沟道各40件,20倍显微镜下检查沟道划伤数量。

表2 磨床、砂轮修整各参数初设值与调整后值对比

3.2.1 磨削量

由磨削量调整前、后磨削划伤工件数量统计结果可知,调整参数后粗磨内圈沟道划伤率降低15%,细磨内圈沟道划伤率降低20%,磨削结束沟道划伤率共降低了25%。

3.2.2 进给速度

由进给速度调整前、后磨削划伤工件数量统计结果可知,调整参数后粗磨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5%,细磨后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10%,磨削结束沟道划伤率共降低了15%。

3.2.3 光磨时间

由光磨时间调整前、后磨削划伤工件数量统计结果可知,调整参数后内圈沟道经粗、细、终3次磨削后磨削划伤率无显著降低,但沟道表面粗糙度明显改善,合格率由95%增至100%(图2),有效保证了终磨加工后内圈沟道表面粗糙度。

图2 光磨时间对内圈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2.4 工件转速

由工件转速调整前、后磨削划伤工件数量统计结果可知,调整参数后粗磨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10%,细磨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17.5%,磨削结束沟道划伤率共降低了22.5%。

3.2.5 总体影响

机床全部参数调整前、后(砂轮修整参数调整)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的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调整所有参数后粗磨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27.5%,细磨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降低35%,磨削结束沟道划伤率共降低了40%,极大地降低了内圈沟道划伤废品率。

图3 参数调整对沟道磨削划伤率的影响

参数调整对内圈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参数调整前沟道表面粗糙度不合格率为5%,参数调整后沟道表面粗糙度合格率达到100%,且表面粗糙度Ra<0.2 μm的概率从10%提升至57.5%,沟道表面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图4 调整参数对沟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 结束语

工艺试验表明,通过调整磨削量、减缓磨削进给速度、增加光磨时间、降低工件转速,调整砂轮修整使9Cr18材料内圈沟道磨削划伤率由45%降至7.5%,内圈沟道表面粗糙度合格率达到100%,磨削质量得以大幅提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粗磨内圈沟道时若产生较深的划伤,即使经过后续磨削,也会因磨削余量有限而难以消除划伤,因此粗磨沟道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适当提高粗磨砂轮粒度可降低磨削划伤程度。另外,由于受砂轮转速和磨削冷却的限制,对于外圈沟道的磨削难度更大,在兼顾机床参数的同时,砂轮的选择和冷却水的控制也必须严格,才能保证外圈沟道的磨削质量。

猜你喜欢
修整磨粒内圈
基于凸多面体碰撞检测的虚拟砂轮建模研究
超精密表面研抛磨粒的研究进展
硅酸盐通报(2021年3期)2021-04-18 11:01:42
特种复合轴承内圈推力滚道磨削用工装设计
哈尔滨轴承(2021年4期)2021-03-08 01:00:48
单个铁氧体磨粒尺寸检测电磁仿真
主轴轴承内圈锁紧用台阶套的装配
单点金刚石修整笔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微晶刚玉磨粒磨削20CrMnTi钢的数值模拟研究
日本5R型曲轴连杆颈磨床修整器的维修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9:29
内圈带缺陷中介轴承的动力学建模与振动响应分析
井壁修整器在塔河油田TK1286井的应用
断块油气田(2012年6期)2012-03-25 09: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