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红兵,黄 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9)
浅谈航道测量技术
裴红兵,黄 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9)
文章结合桂江航道工程测量实例,从平面控制网形设计、高程控制方案设计、水下地形测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等方面介绍了航道测量技术,以供航道测量工作者交流和参考。
航道工程;网形设计;方案设计;水下地形;流量测验;测量技术
航道整治是水运工程的重要分支,航道测量为航道整治勘察设计提供所需的地形图及水文资料。航道测量一般分为: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跨河桥梁管线测量、重要构筑物调查、示位标测量、水文测验等。本文通过桂江航道工程测量的实例,重点对平面控制网形设计、高程控制方案设计、水下地形测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桂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主要支流之一。桂江主源称六洞河(又称华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和资源县两县交界的广西第一峰猫儿山五背岭,自北向南流经灵川县、桂林市区、阳朔县、平乐县、昭平县、苍梧县、于梧州市汇入西江。
本工程河段为桂江莲花大桥至桂江河口,全长约8.3 km。该段航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西江水一般可顶托至莲花大桥河段,水流较为平缓,通航条件优良。
在常规工程测量中,一般会遇到测区据平面起算点较远的情况。有两种处理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测区布设好控制点,直接用测区控制点与起算点联测;第二种方案是在测区布设好控制点,适当在测区与起算点中间布设辅助控制点并组网联测。网形:国家C级网点平均变长15 km左右,采用第一种方案,平均变长为9 km左右,容易出现长边超过短边3倍的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案,平均变长为5 km左右,网形合理。效率:第一种方案平均边长较长,为达到合格成果需观测时间更长;第二种方案多少量观测点,可以通过增加同步观测仪器数进行处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案更有效率。关于精度,第二种方案网形更优,在同等情况下精度更高。以下为桂江航道平面控制测量实例。
本工程平面控制网按“D级→E级”逐级加密,本文主要探讨D级网网形设计。测区起算点为“C652”“C653”“C650”,测区新布设D级点“交15”“交09”“交01”,此3个控制点为E级网起算点,其中“C653”“C650”距离测区D级点“交15”“交09”“交01”超过10 km,为满足D级点相邻点平均距离为5 km,以及不出现长边超过短边3倍的情况,需布设“G19”“A003”两个辅助控制点,其网形设计图见图1。GPSD级网测量采用6台GPS双频接收机测量同步环,同步环与同步环之间重复4个点。约束平差后,GPS D级网最弱边为“交15-G19”,基线相对中误差为1/22万,各GPS点的平均点位中误差为0.8 cm,最弱点“交15”点位中误差为1.3 cm。
图1 GPS D级网网形图
在常规工程测量中,高程控制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航道测量中,因控制点布设在河两岸,一般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和图根水准测量。对于用于水文检测起算的高程控制点,因其精度要求较高,建议在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水准测量。
本工程位于梧州市区,交通便利,根据测区现状交通图及控制点分布情况,高程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如下:优化测量方法组合,整个测区布设一条水准路线“Ⅲ西桂4B→交15→交11→交09→交05→交01→Ⅲ西左77”,其中“交15”“交11”“交09”“交05”“交01”为水文检测起算高程控制点,按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河两岸控制点“交01”至“交15”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按四等进行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一般采用GPS-RTK定位同步数字化测深仪测深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为单波束测深,按《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和《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实施。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测深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测深线布设
本工程测图比例为1∶500,采用横断面法施测,测深线垂直于航道,本次布设测深断面间距为图上8 mm,测深点间距为图上4 mm。按规范,测深断面间距为图上10 mm,本次布设8 mm可使测深艇偏离布设线仍然在10 mm以内,减少重测量,本次工程实例也证明如此。
(2)定位
水深测量平面定位采用GPS(RTK),定位点数据均按RTK固定解模式采集。测深船速对平面精度有影响,测量中船舶航速<2 m/s,确保平面精度。
(3)测深
每次测深前、后都在测区对测深仪进行现场比对。采用检查板对测深仪进行校正,直接求取测深仪的总改正数(声速、吃水等),其深度误差<±0.04 m。水深数据采集密度每1 s一个。
(4)水尺设站及水位观测
水尺布设应能反映河段比降情况。常规测量,平水段在测量河段设立一把水尺,坡降0.3 m以内的滩段在滩头滩尾各设一把水尺,坡降>0.3 m滩段在滩中适当加密水尺。按30 min间隔测量,当水位变化较快时,按10 min间隔加密观测。
(5)水下地形测量自检
水深测量采用纵断面法检查,检查断面垂直主测深线,检查断面长度大于主测深线总长度的5%,要求深度比对互差<0.4 m(水深<20 m)。
(6)水域重要地物地貌
对水上的助航标志、系船浮标、渔栅、固定渔网要测定其位置和范围。对测区中的水下碍航礁石区、滑道等,以杆探底质的方法,非断面形式,探测出其位置、范围及主要高程。
(7)内业整理
水深内业取样时取地形起伏的特征点。测深数据采样、水位改正、成图等内业处理工作通过海洋测量内业软件进行处理。
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是设计航道高水位、中洪水位、低水位等参数的基本资料,一般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流量,根据指定流量现场测量水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水文测验过程进行分析。
桂江航道枯水期设计流量为74 m3/s,根据桂江水文实时资料,选择接近设计流量时间进场实施水文测验工作,并且同步联测西江的流量和水位。
河段共设立7把水尺,8点至11点进行同步观测,30 min观测1次。
桂江河段流量测验与瞬时水位同步施测,仪器采用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瑞江600 kHz ADCP),测量断面位于莲花大桥下游约600 m的煤码头。10:17开始测量,10:47结束测量,测量期间,水位缓慢上涨,总上涨2 cm,水情基本平稳,总共施测2.5个测回,各测回标准差ΔQ<5%。本断面流量取实测流量平均值计算得Q=78m3/s,测量时间取10:30。
西江测流断面位于西江水文站上游1km处,11:45开始测量,12:05结束测量,水位上涨1.3cm,总共施测2个测回,各测回标准差ΔQ<5%,本断面流量取实测流量平均值计算得Q=2 036m3/s;西江水文站提供12:00水文站同期流量为1 960m3/s,两者误差3.8%,成果基本吻合。西江水文站提供10:30水文站同期流
量为1 920m3/s,此成果为本次测验的同步流量。桂江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成果表详见表1。
表1 桂江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成果表
本文通过实例对航道测量平面控制网网形设计、高程控制测量方案设计、水下地形测量、枯水期水位和流量同步测验关键点进行了分析,采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及方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和工作程序,确保测量的精度和进度,达到合格的测量成果。
[1]李国波,方广杰.GPS测量控制网网形的优化设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3):12-14.
[2]周忠谟,易继军,周 琪.GPS测量原理与运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3]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4]JTS131-201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S].
[5]JTS258-2008,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S].
Discussions on Waterwa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PEI Hong-bing,HUANG Xiang
(Guangxi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Nanning,Guangxi,530029)
Combined with Guijiang waterway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practices,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waterwa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net-shaped design,elevation control program design,underwater topography measurement,dry-season water level,and synchronous flow test,thereby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and exchange for the hydrographic workers.
Waterway projects;Net-shaped design;Program design;Underwater topography;Flow test;Measurement technology
U
A
10.13282/j.cnki.wccst.2015.04.029
1673-4874(2015)04-0104-03
2015-03-04
裴红兵,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运工程勘察设计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