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志
2014年8月和10月,江西卫视新闻专题栏目《社会传真》推出了两季共九集特别节目——《书记在忙什么》。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众多网民通过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客户端等渠道点播收看;很多观众发来微信点赞,说这样的节目真实、感人、不做作,可看性强;一些专家学者和省市县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书记在忙什么》获评当年度江西广播电视台的创新奖。分析这一电视新闻专题系列的可取之处,可以看出,新媒体生态中,做好电视专题有三样“法宝”:不一样的角度、个性化的记录,有魅力的细节。若三样“法宝”用得好,就能提升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2014年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各界对此也很关注。专题《书记在忙什么》用了不一样的角度——重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九集报道,分别聚焦了江西省德安县委书记叶心林等九位县(市、区)委书记的工作生活和所做所思。
不一样的角度源自开阔的思路。现在正是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需要正能量,而正能量,不仅是普通人人格魅力的闪光,也一定跟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的一举一动密不可分。然而,一些地方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在群众中口碑不佳。在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当下,县委书记这一群体形象也被一些人“妖魔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人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但也跟舆论报道的角度有关。对于干部的丑陋个案,像一些“表叔、房叔”总是被媒体拿来放大。事实上,许多为民服务的普通基层干部,真正是官员群体的正能量代表。面对一大批忠诚无私、敢于担当的基层干部,需要媒体用真诚、细腻的镜头语言去正面描绘。江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发源地之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镜头对准县委书记群体,从这一独特视角体察江西基层干部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想到了常人想不到的地方。
另一方面,县(市、区)委书记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他们最本色的状态是什么?他们的执政能力究竟怎样?每天又在忙什么?他们有怎样的困惑?百姓对此充满了好奇。“零距离”观察、记录书记们的工作和生活,百姓平时少有机会了解,他们想看更爱看,这样的角度,新颖又独特。《书记在忙什么》恰到好处地回应了百姓的关切,架起了政府与百姓间沟通的桥梁。
选题决定电视专题的价值,谁抓住了优质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巧妙运用“不一样的角度”这一法宝,从热点中找到好选题,片子就成功了一半。这一点在《书记在忙什么——张爱平和他的“微政务”》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江西省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但和万年留给人们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象相比,万年县委书记张爱平有点“潮”。他在县里率先倡导和推行“微政务”,从搜集民情,到领导回复,再到解决问题,政务办公仅在“一指”间,探索出了一条从“指尖民情”到“心头百姓”无缝衔接的微信问政方式。专题从这一角度入手,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是电视新闻专题的“主体”,好专题应该能够洞悉人性。长期以来,人物专题报道出现了套路化的倾向。央视曾经总结:人物报道套路——坚守岗位多少年;工作业绩突出,疾病缠身;除本职工作以外还有好人好事;稿件中往往还有一段,说自己这些年来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这样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血肉,没有生活,只有一堆业绩。新闻人物故事是真实的,但是人们看了却没有真实感,更不要说走进人们的心。
真实记录,凸显个性是打开观众心扉的钥匙。《书记在忙什么》就是九个人物报道,它借鉴纪录片的手法,用现场跟拍,本色地展现书记们的性格,不仅关注书记们谋划发展、处理矛盾时的纠结挣扎,而且对他们的生活、处事、交友客观记录,让百姓感到:他们不是电视或报纸上才能看到的“神秘人物”,而是像“邻家兄弟”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性格分明的鲜明洒脱。
纪实性表达摆脱了“主题先行”的误区,记者不再去“导演”生活,只需记录下真情实感的过程,被拍摄对象也不必在“被拍摄状态下”刻意展示。《夏兴:寻路莲花》中,记者用长镜头拍下了莲花县委书记夏兴与岭水村村民在一起,边摘菜洗菜、边了解民情的场景;《田辉的乡村行》中有一段靖安县委书记田辉带着卫生、文化、供电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去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中源乡的三坪村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的完整记录,这些镜头将人物真实地带到观众的面前。拍摄县委书记看似是“高大上”的选题,通过接地气的纪实手法,走向了真正表达。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物往往有很多面,需要筛选,选出鲜为人知的或是最能反映其性格、思想的一面。如《叶心林的一天》讲述的是,德安县委书记叶心林每天5 点左右出门,在大街小巷里走约10 公里,了解百姓在想什么;《聂智胜的破题工作法》中的高安市委书记聂智胜站在高处,俯瞰城市,思考未来;《胡晓海的忙碌事》中,南昌市青云谱区区委书记胡晓海有空时就早起,给家人做好早餐再出门;《戴晓慧:旧城改造进行时》中,九江市浔阳区区委书记戴晓慧闲暇时,会练练瑜伽,放空身心……这些个性化的行为举止,看似不起眼,却传神地把书记最生活化的那一面刻画出来,一下子拉近了书记们与屏幕前观众的心理距离,让观众看着心底里热乎,有人情味。
于细微处见精神,新闻前辈穆青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有魅力的细节有冲突感,使得整个片子引人入胜,让观众看后回味无穷。《万凯:向说情风“亮剑”》,在拍摄前,记者与进贤县县委书记万凯沟通的内容都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关,缺少有故事冲突的亮点细节。当记者无意中谈及他“缉毒刑警”的工作经历,很快打开了万凯的话匣子。交谈中,万凯说,正是因为这段出生入死的经历,让自己的原则性非常强,甚至有时显得不近人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闲谈的话,激发了记者的兴趣。记者追问万凯,“不近人情”最典型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故事?于是,有了这期节目的亮点细节:客商向万凯投诉说情风影响办事效率、影响公司上市进程;万凯对进贤县说情风现象的调研;老领导与万凯的深谈“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这些细节带给观众一次比一次强的心理冲突感。节目播出后,有观众直呼过瘾,留言说:“非常好看,看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县委书记,斩钉截铁的决心、勇气。”
有魅力的细节有动情点,表现人物时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张爱平和他的“微政务”》中百姓留张爱平书记在村里吃晚饭,本来是在屋里吃,但他见菜炒得挺多,就招呼左邻右舍一起吃,招呼大家一起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这一个“搬”,就把书记没有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形象展露无遗。细节还在继续带来“惊喜”,看村民新引进了农药喷雾机,张爱平也要上去试一试。那组书记在田间,坐在喷雾机上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从喷雾机上下来时说的:“这个好,穿着皮鞋也能打农药! ”一句话就让人感同身受,书记的务实作风跃然荧屏。《杨鹏的月湖书香》鹰潭市月湖区区委书记杨鹏住在50 多平米的老房子里,陈设简陋,用来挂衣服的是尼龙布的衣橱,38 块钱的衬衣一买六件,还天天穿。这些细节直扣心弦,震撼了记者,也感动了观众。
好的细节,是节目生动与否极为关键的一环。新媒体的即时传播和大信息量是电视专题无法相比的,但是深入挖掘细节,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好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是电视新闻专题的优势,可以成为电视新闻专题施展拳脚的地方。
不一样的角度、个性化的记录,有魅力的细节,《书记在忙什么》从这三个“法宝”入手,取得了收视反响好、业内评价好、社会影响好的效果。其实归根结底,角度、个性、细节挖掘的都是节目中人的因素。事件是我们选择采制新闻的由头,但挖掘新闻事件中人的故事才是新闻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所有媒体节目殊途同归之处。说起来这一理念并不新鲜,但真正把这个意识贯穿到位了,方能在这场无硝烟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