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网络教学互动策略探讨

2015-07-20 18:02:03陈颖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5期

陈颖

【摘 要】网络教学互动是网络教学的软肋。如何增加网络教学互动一直是网络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教学互动低参与的成因,并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切入视角,提出了增加网络教学互动的可行性策略,即奖赏策略与惩罚策略。

【关键词】网络教学互动;社会交换理论;奖赏策略;惩罚策略

一、互动的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每一个社会中的成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为了维系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关系网内的成员会以不同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就是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互动对于个人而言,人的社会化也需要互动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社会学家库利在其代表作《社会组织》曾借助“首属群体”的概念,提及“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个人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在这里,“共同参与”指的就是互动。

二、教学互动及其优势

教学互动将社会互动的概念迁移至教学领域。在教学互动中,“社会成员”的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维系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为了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教学互动对教师及学生而言,在塑造“课堂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课堂性格”,笔者对其的定义为:教师及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其言行态度呈现出的个人特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范围内,会因为环境的特殊性,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若能与教学氛围相吻合,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学互动,在培养课堂性格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教学互动能够令学生充分融入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互动能够让学生迅速辨识周围环境——即自身所处在课堂教学环境之中,这是学生培养“课堂性格”的基础。对于课堂环境的认可度越高,学生能越快地融入其中。若学生对于周围学习环境的认可度较低,那么课堂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宿舍或别的环境,这样,学生则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与课堂行为不相符的行径,如睡觉、玩手机等。

其次,教学互动能实现教学“三向交流”,让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即时调整教学内容。一直以来,课堂沉闷、教师单向度教学都是导致课堂教学受阻、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可以唤起学生课堂注意力;学生亦可以通过教学互动将知识掌握程度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出实时调整;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营造出辨识度更高的课堂环境,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思路。

三、网络教学互动参与性低原因分析

网络教学互动存在延迟性。传统课堂教学具有共时性和共空间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同一时空内进行。而网络教学互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例如一些录制好的网络课程,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教师并非实时授课,网络教师在课中设置的互动环节会因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存在差异。而这种互动的延迟性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当个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一定有其他学生在线学习,互动难以形成。而教师的非实时授课,也会降低互动的必要性。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既然老师不在现场,课堂互动则显得没有必要。

网络教学课堂环境虚拟性大于真实性。网络教学基于互联网而开展,其教学活动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网络课堂的虚拟性是其特征之一,不少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体会不到传统课堂教学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课堂性格,令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到课堂互动环境之中。“真实感”的缺乏会导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降低。相比之下,传统课堂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讨论环境,在真实的讨论环境中,教师及学生会最大限度参与讨论互动,并且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都会受到现实约束力的影响。而在虚拟的网络课堂中,现实约束力被降至最低,学生自主性及活跃性都呈现出一种较低水平,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放弃参与。

四、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解决策略

社会交换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及艾默生。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集市买卖之中,而且存在于多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正如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写道:“邻居们交换恩惠;儿童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们交换让步;讨论者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交换烹饪诀窍。”社会交换理论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目标和奖赏,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

鉴于社会交换理论,奖赏或惩罚是推动社会互动的根源,网络教师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推动网络课堂教学互动的理论依据,引入奖赏-惩罚机制,以确保网络教学互动能够在一种长效机制中运行。

1.奖赏策略。一个人的某种行径越经常得到奖赏,他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径。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师设置的互动环节应配与奖赏机制。学生参与进来,则可获得相应的奖赏或鼓励,例如参与次数和平时成绩挂钩、参与次数直接纳入期末评测范畴等。为了确保学生参与的质量,对在互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额外奖励;同时,教师也要严格把关学生的参与,避免因奖赏泛滥而造成学生对于奖赏认可度降低。在社会交换理论中,也存在着“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奖励,随后而来的同样奖励对他而言就越没有价值。鉴于此,在设置奖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阶梯奖赏”的方式——每一次奖赏都比前一次高一个档次,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惩罚策略。网络课堂缺乏现实环境的约束力,在线学习的学生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在网络课堂中,需要有完善的机制保证学生参与互动,除奖赏机制外,惩罚机制也必不可少。一个人因某种行径而受到了惩罚,那么惩罚会令这个人再次从事该行径的几率降低。对于互动参与率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口头批评、邮件点名、扣除平时成绩等方式作为惩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差。在实施惩罚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度”的概念,不同的偏差行径要对应不同的惩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