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现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入职门槛之一,在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认证申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既是实现教师岗位推向市场化方向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将教师职业推向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化正规化发展,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师职业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存在诸多不利于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因素产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和进一步完善的。
一、我国教师资格证的制度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规定:“国家正式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规定只有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才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为保障教师资格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1996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过渡相关事项做了明确规定。真正标志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正式实施始于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8月,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证书管理的规定》,以上这些文件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现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体系。
二、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施的意义
1.教师认证制度的实施在严格审查教师的质量环节上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与每一位在职教师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很多业务素质不达标的教师就无法通过考试,不能获得资质认证,更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证我国教师队伍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师资格制度在推动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教师专业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是保证教师职业
专业化的重要环节。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使我们认识到优秀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学历水准的高低和学术知识的多寡,同时还要具备是否能够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律来传授知识,能否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能否熟练和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等相关素质。
3.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健康发展。它作为一个行业准入制度,在严格的专业认证考试的基础上,向那些考核合格,符合要求的人员发放证书,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同时,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合法化,也是逐步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的过程,从而提升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二)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情况
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以法律形式的初步出台到逐渐走上常规道路花费了近十年时间。自1993年,我国首次明确实行并落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来,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大多城市已经开展并形成程序和规模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资格认真工作也逐步常态化、正规化、制度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实施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逐步完善。
(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认证工作流于形式或形式过于简单
随着学校需求和教师水平的发展,这一最基础的准入要求将很难适应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或其他制度先进的国家所采用的资格认等级制度,在美国,主要有两种不同级别的资格认证:一种是教师资格准入证书,主要是颁发给达到教师基本要求的人,这种证书只能视为最基础的准入证书;另一种是高级教师资格证书,主要颁发给那些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教学水平比较突出的人。采取这样的评定等级制度能够克服平均主义在评定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的形式过于简单,资格认证的过程和形式对教师们,特别是老教师构成了太大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了追求进步的外在动力。
2.对于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由于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实行分级认证,分别由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级别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由于各级认证部门之间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工作要求,使得认证科目的考试与培训由于认证单位级别和区域的差别而各自为政。实际上,也是间接的降低了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使得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教师队伍。同时,观念上来说,授予教师资格认证的单位对于教育实习这段经历的有无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毫无疑问会加重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忽视实际经验的资格认证评价体系会导致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难以前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教师资格证却仍然成不了教师的原因。
由于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实行不同层级的分级资格认证,这种分级认证使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能力三个科目的培训和考试零散分散,缺乏统一的考核和认证标准。实际上,也间接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滥竽充数的人混进了教师队伍。此外,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一到两个月。同时,在观念上来说,授予教师资格认证的单位并不重视教育实习环节的长短与实习的效果,这无疑会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教师资格证仍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原因。
3.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忽视了除教师职业本质要求以外的其他因素
例如教师年龄问题,教师过硬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一具有特殊性的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想要从事教师的学生,由他们来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显然不合适;其次,作为教师健康的身体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都是必备的素质,这不仅教师对自身工作上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资格认证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相关配套机制
资格认证中的许多问题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法规的形式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这一人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师资格认证作为一项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要想得到完善,就需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来维系和完善,从而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保障教师的优化和进步。
(二)加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考察
教师的教育实践技能是教师专业衡量标准和要求的核心要素之一,即所谓的教育实践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自身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并传达给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因此,在制定我国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时,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师在教育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并加强后期的培养和锻炼。
(三)在教师资格认证中要渗透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信息爆炸的世纪,教师要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递者,要能做到迎接新的挑战,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需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要求教师自身要对知识的更新具有敏感度,对新知识的接纳具有灵活度,能够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甘于奉献,不断攀登教育事业的高峰。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也不例外。我们应当在吸取国外教师资格认证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努力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本身,更要加强对教师认证制度实施和培训人员的强化工作。只有这样,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才能做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发挥其在我国教师队伍全面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恒昌.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翠航.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1.
[3]高葵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分析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
[4]颜忠军.当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5.
[5]刘瑜.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