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玮,许韵旖
广西民族大学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张立玮,许韵旖
广西民族大学
当前,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由于过多的从宏观上关注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文化建设严重出现生态失衡。为此,为了改变大学文化建设的面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新形势下,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出发,积极探索出大学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方法,使得大学文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大学文化建设;文化生态学
随着我国对文化生态的不断研究,人们对文化生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谓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指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及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一门科学。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瓶颈,为了使大学文化的建设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视阈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1)重“外需”轻“内化”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主要是从宏观上考虑大学应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大学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大学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已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学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通过谋求与社会发展更为密切的合作,大学才得以持续地发展。但是,大学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世俗的冲击下,却忽略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致使大学文化逐渐走向社会世俗,导致大学文化出现生态失衡现象。
(2)多被动少主动
由于我国政府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巨大的行政权力,在长期的历史背景下,大学习惯于被动接受当地政府的政策的安全,而面向社会自主学习的政策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由于大学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外部强势力量的推动下,虽然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难以形成面向社会自主学习的文化环境,在行政性过强的背景下,不仅学术自由的氛围难以形成,师生的主体意识也将被弱化,这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危机。
(3)整体性规划理念缺失
随着大学文化建设相关制度的确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大学文化多数仍缺乏系统性建设及整体性规划,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大学文化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通常上级指示什么就抓什么,并没能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融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其次,大学文化建设主要以学生为重点,忽视了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缺乏主流文化的张力,致使学生的文化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表现特征相悖。最后,大学文化建设从众行为严重,过于借鉴其他大学文化,却忽略了自身文化的建设与创造,致使建设的大学文化缺乏个性和文化凝聚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我国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引起了足够重视,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然而,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更高层的思想意识上去定位大学文化。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能直接成为经济活动的产物,正因文化的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的作用,在文化研究中应该从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及不同民族文化的面貌来提出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从经济体制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可以认为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是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而最远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并且文化的各种复杂变量关系是通过经济体制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为此,对于大学文化的建设,以文化生态学为出发点,可以将大学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态系统,以全新的视阈来审视大学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提出大学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全新概念。通过构建完整的大学文化生态化建设的结构框架,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面对大学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为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出文化生态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生态建设是指按照文化生态学的原理,有效解决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对抗性与时代性矛盾,以实现大学文化建设发展动态化、平衡化。基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均离不开目标的确定及有效的方法途径,为此,在大学文化生态建设中,明确大学文化生态目标,并积极探索出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大学文化建设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1)大学文化建设目标明确化
在任何一项工作实施中,目标的确定,可以为后续的工作做好良好铺垫。首先,基于大学文化生态建设理论,大学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即是去大学文化生态失衡化发展,促使大学文化建设动态平衡的发展。同时,明确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与外系统之间、本系统间的相互冲突和主要矛盾,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目标进行细化,以促进大学文化的建设的良性发展。从生态学视阈来看,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动态性、自由性、开放性”等原则,在遵循文化生态的原则上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保持大学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大学文化建设途径多样化
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大学文化建设,就应该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大学文化。为此,应使大学文化的各类载体形成一个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中,这个生态系统需要让各类生态因子相互之间能够相竞相生的状态。在此环境中致力于研究大学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才能有效解决大学文化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大学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文化主体、文化载体、文化发展的轨迹等三个关键的要素,即主体建设、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主体建设,主要涉及管理人员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文化建设问题;环境建设,则主要包括制度文化、校园景观文话、教师文化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问题;而资源建设则主要囊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问题。采用三分法进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建设,其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寻找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与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地方,实现动态化的生态系统调整,以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化的建设。
面对大学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出发,将文化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生态失衡的实际问题分析中,视大学文化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提出大学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全新改变,构建大学文化生态化建设,使我国大学文化以整体的动态平衡的状态发展。
[1]毛现桩.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属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3,(15):1-7
[2]高海生,王森.论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14-21
[3]李娟.网络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大学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1):50-51
[4]朱建.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学视野”漫谈[J].师道,2012, (10):181-185
[5]李外流.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加强精气神文化建设为例[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9,(5):153-157
许韵旖(1990-),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心理。
张立玮(1989-),女,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