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类社团志愿活动持续性发展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15-07-14 02:37:34周丽红雷晶
科学中国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持续性社团志愿

周丽红,雷晶

甘肃张掖河西学院

高校公益类社团志愿活动持续性发展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周丽红,雷晶

甘肃张掖河西学院

自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优势逐渐成为社会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志愿活动无法形成常态化、无法持续性发展,也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瓶颈。笔者通过对甘肃省34所高校的公益类社团的各类志愿活动进行调研与分析,对高校公益社团志愿服务活动如何持续性发展提出解决策略。

大学生;公益社团;志愿活动;持续性

注:该论文为河西学院第四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参与愿望和社会服务意识日渐强烈,高校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经调研仅2012年至今甘肃省各高校平均成立公益类社团3个,其中还有部分高校有7个公益类社团。近几年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各高校培养了大批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流砥柱。但在高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瓶颈与困惑,那么各高校在鼓励公益类社团成立的同时应该干些什么呢?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具有被动性、阶段性、单一性和零散性,缺乏主动性、持续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在甘肃省各高校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常是由学校集中组织,且78%集中在由政府或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和特定事件后或节日前后,主要活动形式主要有大型活动或赛事、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等。此类志愿活动最大的弊端是留守儿童等群体受助大多集中在儿童节前后,孤寡老人等群体受助大多集中在重阳节前后,而平时却无人问津。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活动结束很快就消失殆尽。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普遍缺乏专业志愿服务知识和素质。

志愿者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礼仪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还要具备涉外礼仪知识和外语沟通能力以及现代信息处理能力。

(三)高校不重视志愿活动基地建设。

经调查,甘肃省内34所高校中只有28所高校拥有本校的志愿活动基地,其中基地数量有1个有8所,有2个有15所,有3个的只有5所。有无基地直接导致高校的志愿活动能否持续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无志愿活动基地的高校志愿活动远远少于有基地的高校,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也只有30天,且这些志愿活动均以“保护环境”为主展开,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真正需求。

(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无计划,无完整、良好的运行机制。

经笔者对34所高校的公益类社团负责人走访调查发现,各社团在开学初和年初均无系统的年度或学期志愿活动计划,大多数志愿活动都是由学校临时安排和志愿者“突发奇想”,且志愿活动都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即活动初期各级领导和志愿者们都非常重视,随着活动临近结束,志愿者积极性开始下降,尤其是活动结束后“不了了之”结束。

(五)高校公益社团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和完善。

甘肃省各高校116个公益类社团机构设置不能够完全符合志愿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调研部是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志愿活动顺利开展,前期调研显得尤为重要,适宜长期开展志愿活动的地方,才能建立为基地。

2.培训部是活动质量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社团的志愿者培训,没有专业的、志愿经验丰

富的培训人员指导,培训内容也无法深入到活动可能出现的细枝末节上,导致志愿者在活动时无法很好的掌握方法,更不能有效的应对突发情况。

3.社团部门设置过于死板。由于各地开展志愿活动的条件不同,得到的支持力度、社会帮助也各不相同,应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机构,有效开展活动的部门设置。

二、高校公益社团志愿服务活动如何持续性发展

(一)完善高校公益社团制度建设是促进其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建立社会、高校、基层院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

2.吸收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保障。笔者建议各高校应鼓励志愿者通过联络校友、社会企业、社会公益团体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并指导公益社团建立稳定持久的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志愿服务经费的基本来源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稳定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付出时间精力以及牺牲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具有无偿性。

(二)完善高校公益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是其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1.注重顶层设计,切实做好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只有学校组织部门能够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方能够吸引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活动。

2.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是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长足发展的最有力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志愿者与受助对象是构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为使公益活动更加符合受助群体的需求,必须要与受助对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长期的联系,与其达成统一的、具有持续性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公益社团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成立调研部,深入社会基层挖掘和发现需要实施帮助的地区和群体,实地走访调查服务群体的真正需求,并对调查结果做统一的管理和档案收纳;其次,为了能够让志愿者们持续性地“忙碌”,社团必须专门设置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心,安排专人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设计、培训、接洽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再次,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由专业教师担任服务队指导老师,组织协调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统一部署、合理统筹;最后,公益类社团必须设置其他学生组织里面包含的机构,建立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

三、小结

志愿活动的持续性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热忱,更是让这种温暖与关爱真正走进受助者的内心志愿活动更有意义的是对受助者一生的帮助,或许是才要开始人生道路的少年儿童,或许是迟暮的老人,只有关爱才能让生活变得温暖,让社会变得和谐,让世界不再冷漠,所以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时的兴起而应该是一世的志愿,温暖不是一瞬而是一生。既然我们有这样的优势,就应该更好地发挥光和热,让志愿随心,随行。

雷晶,女,河西学院助教。

周丽红(1990-),女,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112班学生;

猜你喜欢
持续性社团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缤纷社团
我志愿……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经济与管理(2020年4期)2020-12-28 00:44:12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32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