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回应
孙岩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
在影响高等院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能量,高等院校发展的不二选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缺乏规划、资源配置不当、重硬环境轻软环境、绩效考核指标不明、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作出回应。
高校;人才;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最具能动性的资源,是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的强劲动力。实践告诉人们,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仅仅拥有高质量的丰富的人才资源,未必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还必须多科学管理与开发人力资源。本文试高校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进行梳理,分析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以回应。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不少学者根据对高校人力资源涵义的理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从多个方面给予界定。笔者比较赞同学者徐训峰的观点。徐训峰在《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的全程管理。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把物质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在人、事、物、权方面,或者以事为中心,或者以物为中心,或者以权为中心,唯独忽视人的存在。要人适应事而不是事得其人,要人服从权而不是人合理用权,管理中很少考虑人的兴趣、需要、专长。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人力资源重物轻人的管理的局限愈发凸显,具体表现在:
第一,管理缺乏自主权。传统的管理可以说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管理。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制定出规划、计划,相关部门再以此制定劳动各自计划,然后执行、坚持、总结。管理缺乏自主权,执行被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主动开发型”管理,要求根据学校的内外部环境的条件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第二,忽视人的潜能开发和挖掘。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潜能观念,比较重视“眼前”或“当下”,即比较注重管理好现有的教职员工,发挥他们现有的能力,而不愿意冒风险,即不愿意尝试开发和挖掘教职员工的潜能。
进入21世纪来,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管理改革风起云涌。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更是引人注目。其改革亮点之一就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推动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并已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就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资源配置不当
我国的国情之一是人口多,底子薄,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资源匮乏的局面基本得到缓解,不少高校各种资源相对充足。然而,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出现了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现象,主要表现为:管理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这样就必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遇事推诿扯皮,有荣誉争着上,有责任每人担;另外,一些新建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超负荷运转,缺乏优秀人才。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改革的进程。
3.2 重硬环境轻软环境
纵观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少高校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视物质方面的待遇,轻视精神方面的“礼遇”。比如,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首先展示的不是学校宜人的精神文化,而是学校会给多少科研启动费、安家费,给多大的房子,虽然物质方面待遇很高,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不注重学校人文环境等“软环境”的建设,影响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3.3 绩效考核指标不明
众所周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既不同于军队,也不同于企业,学校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不能用军队、企业考核的办法和标准来考核学校。但是,这也为高校的绩效考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考核内容难以量化等问题。再者,一些高校考核的指标过于细致,操作起来很不方便,甚至只能纸上谈兵。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3.4 管理手段落后
马克思的劳动手段理论认为,手段是以一种实体形态的存在。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这种“实体形态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把各种指标加以量化,而不知道哪些指标是不能量化的,比如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只看到了教师上了多少节课,写了多少教案,而没有看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上所述,拥有高质量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只是高校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必须解决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1 科学规划人力资源
科学规划人力资源,应当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人力资源发展供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其次,应分析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状况,据此安排相应的岗位;再次,为人力资源发挥潜能、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为人力资源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不同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4.2 合理配置为人力资源
合理配置为人力资源,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设置岗位。岗位设置要严格遵守“因需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竞争上岗。”的聘任制度。
4.3 公正考核人力资源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通常要考虑以下方面:首先,要制定各类人员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再次,完善分配制度,兑现考核结果。
[1]徐训峰.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1,(1).
[2]戎晓剑,惠强,赵晓青.以人为本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韩建荣.关于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