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录音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工作,最理想的录音环境是在录音棚里。但是,电影是场景艺术,学生电影户外拍摄的情况比较多,演员必须要到那个景点去表演,为了提高电影声音的品质,这一章节集中讲解户外录音知识和技法。
7-1-1电影录音机原理(录音机物理概念)
任何称得上“录音机器”的玩艺,都是由一个称之为麦克风的感应器受到音波震动,把信号传送到录音设备中去,通过音量调整之后记录在某一材料上。从概念上可以说成“书写在材料上”。历史上声音记录材料很多,从爱迪生开始有钢丝录音、胶木录音、化学录音、磁气录音,不管用什么材料录音,它对音压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声音无法正确记录下来。这好像用刀在胶木上刻字,如果你用力过度,超过了木材的承受能力就发生断片,如果用力过小,就无法刻出声音。即,凡事都要有分寸。
在声音记录材料上,能够承受最大限度的音量,称“峰值”,也是采用精神物理学上的方法,把限定基数说成“0dB”,也就是100%录音的意思。声音记录材料能够承受最大限度的音量设定为“0dB”。换一句话说,这台录音机不承受超过“0dB”音压。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音量调整器”进行控制。
声音是看不见的东西,为了让我们看得见,还需要一个“音量表”来监视。其实现场拍摄时录音师的核心工作就是牢牢控制音量表,一刻也不放松,他的助手负责拿话筒。
7-1-2音量表(volume unit meter)
它是一个显示声音大小的监视器,有指针式和电子式两种。如图,指针式通常在右端有着红色刻度,代表着指针禁区。电子式音量表是会闪亮灯管,随着音量加大,颜色就会由绿色转为红色。在两种音量表中都应该把音量控制在红峰值(peaking in the red)以下,因为录音机器无法承受会导致声音失真或爆裂。另外,指针太低,说明音量不足,也不是件好事。理想状况下应该在音量表上20-100%区域,或是-20~0dB之间。
一般来说,数码录音系统的音量表都是液晶显示的,称“PP表”(peak program),ZOOM 4H音量表是横向的,ZOOM 1H是纵向的。
对拍摄微电影来说,掌握音量十分重要,所以音量表概念放到首位来讲,在后面还会常常提到音量表的问题。
7-1-3音量调整器
录音设备的音量调整器是
个放大电子线路,用旋钮开关来控制音量,也可以有自动化控制(automatic gaincontrols)AGC,当这道控制被开启时,就会自动地调整录音音量,不至于太小或太大声,如果将其关闭,就要有一位操作者亲自去调整录音音量大小。
控制音量依靠音量表,可是演员的台词如何就需要耳机来监听,耳机的声音大小因人而异,主要靠耳机监听系统调整,是否适合与音量表无关,耳机声音响,未必声音记录部分音量过度。这一点应该事先说明。
录音机器上必定需要话筒输入插口,一般有卡侬(RCA)插座,也可以接卡拉OK话筒插头(phone plug),如是其他插头可以通过转接零件来解决。录音设备上还有许多功能,对于刚入门的同学来说,主要掌握控制音量表,还有不要把话筒插错了地方。
7-2-1提升音质
最近因数码摄影机性能的提升,影像品质确实开始飞跃。但是在如何处理声音上,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
学生作品确实存在音质问题。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学员们对声音的知识缺乏,意识淡漠,再就是不知收音技巧。
首先,我们应用理解什么是好声音和坏声音,不然将一筹莫展。声音品质低下的作品大多在拍摄现场没有收音规范。在拍摄现场,影像处理因人而异,而声音处理是百人一样。例如,朗诵的画面有各种拍法,可是朗诵的声音只需要录音师忠实还原,不需要收音个性。好声音就是听感清晰,没有“失真”。
7-2-2人耳听感和机器听感
人耳在脑的作用下,可以辨别各种声音,不需要的信息听不到。例如你在噪杂的公共场所里,几个同学在谈论一个事情,即使声音叠加在一起,你还是可以听得清楚。可是机器的听觉没有大脑选择功能,我们需要思考“让机器选择声音”的技巧。
7-2-3录音动态范围
农业文明社会,人类可以听到最大的声音是驴叫,工业文明社会声音各种各样,称为“动态声音范围”(dynamic rang)。我们希望了解声音,却又无法看到,所以需要把声音转换成视觉,于是发明了“音量表”,单位dB。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了自然界里动态声音范围相当大,从蟋蟀的脚步声到震耳欲聋的导弹起飞轰鸣声。作为机器,录音机无法记录,一切声音需要平均化处理,也就是说,小的声音要放大,大的声音要抑制,也称“压缩处理”。
7-2-4声音周波
“声音周波”是声音频率高低的音响学术语。人的可听范围为20-20000频率。除了电子震荡器,现实生活中各种声音或多或少受到环境的影响,用示波器观察可以看到不同频率的音量高低的柱状情况,通过量子化处理,图形可以精确地记录动态声波。如图所示,X轴是音量响度,Y轴是声音动态范围。
7-2-5声音的三属性
“音大”、“音高”、“音色”这个三要素是人类对声音印象的三大区别。在物理现象上专用术语为“音量”、“音频”、“音信”。“音强”指声音的压力,“音频”指震荡,“音倍”指几个声音元素的震荡倍数关系,俗称“和声”。
另外,生活空间的反射效应会让声音产生混合,如山谷回声,可以告知观众故事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与“音色”特别有关的特性,称“音长”,与盛衰生命现象一样,分为“起音”(attack),“衰减”(decry)、“持续”(sustaln)、“消失”(release),单位是毫秒(ms)、在后期电脑音响处理上,这些知识很常用。例如,我需要演员说话像快要死去的声音,可是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你就可以在后期电脑上通过处理“音长”元素来实现。尤其在虚拟场面表现上非常需要了解变换“音感”的技巧。
7-3-1现场音是什么?
“现场音”是拍摄现场实际的声音。我们应该知道术语“噪声”,是指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现场存在的各种声音。在电影表现中,基本噪声起着表现“临场感”的作用。另外,我们喜欢收录现场特定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例如人物对话,希望听清楚他们的声音,如果是踢足球,我们希望收录到运动员的喘气和踢球弹跳的声音,上述声音就是现场音。也许有学员会说这样的录音太简单了吧,摄影机前面的话筒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我们希望收录到干干净净的声音,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7-3-2话筒指向性是什么?
如果我们形容眼睛,指向性是指“视野”,足球运动员在踢球的时候他的视野是四面八方的360度,也就是说他的视野是没有指向性的。话筒没有指向性就无法区别周围的声音。
假设你要拍《婆婆与小媳妇旅行的故事》,婆婆的特色是特别啰嗦,不停地说话。因为是旅行记,所以声音的临场感是必要的。同时,婆婆的啰哩啰嗦声应该有“烦的感觉”,这也是重要的临场感,因此指向性话筒在表现上有其重要作用。
7-3-3现场收音的“响”与“轻”
接下来说“响”与“轻”的问题。本来我们人耳接近声源状态,称“响”,脱离声源状态称“轻”。在拍摄现场是指话筒瞄准声源的角度,话筒对准了声音目标就叫“响”,偏离声音目标就叫“轻”。
话筒和摄影机分开是为了控制声音的“响”与“轻”,基本因子是人声和背景声。
另外,如图由于话筒B的指向性偏离了吵闹的建筑工地,人物声音显得清晰起来了。
7-4-1现场音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先用摄影机话筒拍摄,画面右侧一个女孩的声音“帅哥,我在这里”,摄影机向右摇90°、出现一个靓女,她离摄影机3米远在说话,“我漂亮吗,请跟我来……”说着她远去了。
我们用不同话筒进行收音,用耳机来听“音场”和“人声”是如何变化的。
实验一 用摄影机内置话筒收音,喷水的声音和摄影画面以外的女孩说话声都可以听到。摄影机向右摇90度,出现女孩。这时喷水的声音“轻”了,作为环境的噪声非常自然。而女孩的说话声总觉得靓女的性感声音“轻”了一些,缺乏清晰度,也许听起来吃力一些。这就是家用数码摄影机拍摄的结果。
实验二 我们用单一指向性话筒试试。拍法还是样,当摄影机右摇90度,出现女孩,这时,喷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到了,相反女孩的说话声明嘹起来。
实验三 我用超指向性话筒试试。拍法还是一样,当摄影机右摇90度,出现女孩,这时,喷水声音听不到了,女孩的说话声清清楚楚,非常性感:“我漂亮吗,请跟我来……”
上述三个实验,作为电影,我们认为都有问题,特别是第三实验的结果:当我们的摄影机向右摇90度之前,女孩的声音一点也没有,听不到“帅哥,我在这里”。进一步说我们当初为什么把摄影机摇向右摇90度,其动机不正是因为听到女孩在召唤吗,我们“寻声而去”把摄影机转向声音的方向,找靓女吗?
我们了解了上述三个话筒的物理问题,同时还提出声音在电影表现心理问题。
7-4-2现场录音技巧
人声“响”的状态是用指向性话筒收录的好处,但是摄影机摇了,如上第三种情况,喷水声突然消失了,观众听起来感到奇怪。如果用摄影机内置话筒,如上述第一种情况,喷水声作为环境的暗哚声保留下来。专业录音就是把两个声音,其“环境声”和“人声”分开收录,在剪接时再把环境声作为“场景基音”轻轻叠加在人声里面。也就是说,听得到场景基音喷水,而“演员台词“应该有些听到吧,这就是通过“整音”来实现的。
特别是海涛、喷水、鸟叫、蝉鸣等比较大的基音场景,每个镜头之间变化太大观众在听觉上无法接受,所以需要规划某种基音统一垫底。严密地说,上述基音不属于某个镜头的声音,也不是它的效果音,也不是它的表现音。
7-4-3话筒的性格印象分布
左角清晰感,右角是临场感,下角为音场稳定。超指向性话筒,明嘹度好。机上立体声话筒,出于模棱两可状态,没有什么强调,是无意志的自动收音状态。
明嘹度和临场感,可以通过话筒瞄准声源或偏转角度来扑捉,指向性越强话筒偏转所引起的音场变化越明显不自然。
我不是强调基音的必要性,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自然贴切”。如上,作为作品的现场音,不是简单的概念,因为电影需要临场感,所以在画面里存在发声物,其中包括人声,大体上必须采集到“响”的声音,以方便后期声音平衡加工处理。
7-5-1微电影现场录音的一般方法
现场拍摄的录音的最大课题是消除“噪音”和收取干净的“台词”,其手段就是尽可能把话筒靠近演员。首先,你要把话筒与摄影机分离。
一般拍电影收音,为了避开噪音把台词录得更清晰,会把话筒放到一个所谓的“鱼竿”前面,来像钓鱼那样收取声音。如果演员走路,举杆上的话筒与演员保持距离,跟踪声音,一根鱼竿决定着原始声音的好坏。如果室外有风还要用遮风罩套在话筒上。
有时演员之间距离太远,也许要两个鱼竿,一般情况下,导演不喜欢演员对话时两个声音叠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让观众听清楚台词。这样你可以用转动鱼竿的方法移动收音。你事先应该知道画面范围,寻找最有利的位置,把话筒尽可能地接近声源。
具体来说,首先要保证台词清晰度,如果现场只有一人收音,你可以把录音功能放置在自动挡上,数码录音的声音动态范围比较宽,对于学生电影问题不大。如果演员发疯绝叫之类的台词,话筒离开一些。现场收音的要点是你的位置和鱼竿移动窍门。其终极目标是台词清晰明嘹,为后期声音处理提供优质原始素材。
近年数码录音器材变化最大的是PCM(PuIse-Code Modulation)线性录音机。它是标准未压缩格式的WAY文件所使用的编码方式,无损,未压缩,还可以放到口袋里。学生电影经常使用日本公司的ZOOM H4、ZOOM H6、录音和调音一体化,这两款有不错的表现,有底部和侧面带有专业卡侬型插口,是微电影制作的主流录音机。
ZOOM H6数码录音机有六个声音通道,每个通道都有调音旋钮和音量显示表,几乎无可挑剔,可以应付大场面复杂的电影拍摄。
在录音时,一定要谨慎地监听声音,确保声音质感。其实说是监听,还包括监视音量表,保证声音在-20dB以上晃动,这样就确保录到优质素材。
数码录音机都会有自动化功能,这是为了避免所录到的声音太大或太小。如果声音太小,AGC就会自动加大;如果太大声,就会自动减低。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是一个激烈的讨论场景,导演需要中途鸦雀无声,自动化就会帮倒忙,放大环境噪声,这时你应该改为手动控制。
7-5-1户外录音
7-7-1声音的监视和监听
声音监听在拍摄现场非常重要。收音位置无论怎样努力,音量、音质以及噪声等要素,其实实际录下的原始声音,必须严密监听和监视,要点如下。
录音监听耳机和喇叭的音感有非常大的区别,不同的耳机听感也会发生变化。耳机应该个人专用,熟悉现场声音和听觉之间的差异,专用耳机的特征“忠实”,也就是“保真度”,耳机电线坚固扎实,耐拉扯,耐撞击。另外,耳机音量是可以调节的,听到的声音不足为信,“原始声音最大化”的判断主要是依靠监视音量表。
7-7-2声音的连续性
在摄影现场,场景质感需要保持连续性,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录音。
声音的连续性指的是在连续镜头中要有一致性。声音的连续性和画面的连续性一样重要。例如,全景和特写组合镜头,如果全景有飞机的声音,特写不能飞机声音突然消失,再如,女人在听看电视机,后续镜头组接男人特写镜头,那么该男人的镜头应该有电视机的声音。
另外,为了保证音乐的联系性,拍完一个场景不要忘记收录一段现场“环境噪声”,就是那个现场特有的背景参考声音,以供该场景音质同意之用,例如,体育场的环境声音,非常明亮活泼,为了表现所谓的真实性,“环境噪声”作为衬托手段,可以用在该场景所有镜头的里面。这些做法并不难,常常被同学们忽视了。专业电影制作录音师会在收摊转场前为了收录两分钟“环境噪声”,大叫一声说道“only”,现场禁声,录音机起动,两分钟后说一声“谢谢大家配合”此场景拍摄完毕。
7-7-3歌舞片的录音技巧
顺便再谈另外一个保持声音相似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如果电影里有歌舞或者演奏表演,想要声音和动作表演看上有连续性是非常困难的,经验法则是用“放音拍摄”(play back)方法。也就是在拍摄现场播放音乐,演员按照乐曲节奏表演。表演也许需要20个镜头片断,那么就需要拍摄20次,乐曲也需要播放20次。为了看上去真实,表演节奏连续性非常重要。问题是音乐节奏和演员节奏的同步位置。传统上是录音师把将要播放音乐的磁带上贴上一块锡纸条,通过感应方法把信号送到摄影胶片上,称“同步打点”,以此方便表演动作和音乐节奏精确吻合。
今天的做法是,用iPad之类的播放器代替拍板、事先把要使用的乐曲事先做好,如下。
在现场从iPad输出声音(打板人左手拿着一个圆球就是放音喇叭),导演口令“准备”,摄影启动,iPad进入画面,5秒黑场之后出现红色闪光,俗称“冲红”,3秒后音乐响起,演员开始表演。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所谓的“假唱”和“假演”,电影的观念就是确保声音相似性和动作的连续性,从银幕效果上来讲就是音色不受环境影响,演员表演流畅。
在剪接时把拍摄画面的“冲红”和iPad的原声的“蜂鸣1KHz”对齐之后,就可以实现声画同步,获得优质影像。其实这种拍摄处理并不难,只是一个经验问题。
如果你用数码一体摄影机拍摄,可以把声音直接输入摄影机音频系统。
录音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据说电影《泰坦尼克号》精益求精,大部分现场录音都不能让导演满意,最后还是在后期重新配音。
声音表现对微电影来说同样必要,为了保证电影所谓的真实性,场景中能看到的动作,应对其发声给于考虑。作为原则需要保证一个场面的声音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从客观上来说,人满为患的场面要保证台词情绪,录音工作非常复杂。有些导演喜好长镜头,还要演员即兴表演。例如,侯孝贤《城市悲情》的拍摄方式,录音组在摄影盲区里到处埋藏话筒,非常辛苦。对于学生电影要量力而行,街头拍摄如果太吵,需要设计演员走位,用领带夹无线话筒也是一种方法,如没有设备条件,就干脆换个安静的地方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