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756000)
利用地域美术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优势——以宁夏固原地区美术资源为例
陈志伟(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756000)
摘要:在美术教育中引入地域美术资源,充分发挥地域美术资源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地域优势,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宽美术学生的专业视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地域美术资源;美术教育优势
本文为宁夏师范学院项目。课题立项号:NXSFYB1527。
地域美术资源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美术学院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相比较而言,更能彰显他的独特艺术价值。把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地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拿宁夏师范学院所在地固原来说,就有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固原古称原州,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和中亚游牧民族交融繁衍之地,是中原通往中亚的交通孔道。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8世纪左右,随着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其地位日趋重要,近年来在考古上有许多重大发现,其中北朝绘画遗存最具有代表性,也更能直接的运用到大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魏书·地形志》载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今固原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治高平城(今固原城),西魏恭帝年间改高平为平高,北周时于原州置总管府,是北方军镇之一,也是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鲜卑、柔然、高车等少数民族聚集。
在美术史上,北魏以及北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是中国美术发展中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以自己特殊的成就丰富了华夏美术,并影响了后代艺术的审美趋向。因此对北魏以及北周时代艺术转折性特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涉着厘清中国艺术精神之流变、艺术风格样式之传承等艺术命题的重要意义。
宁夏固原北朝绘画遗迹主要是考古发掘品,包括漆画和墓葬壁画,这些出土作品因时代的不同,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各有区别。北朝漆画承继战国以来的传统工艺水平,在生活用品和墓葬用品的器表试以装饰特点的绘画。北朝漆画多描绘人物,常选取汉晋以来流行的孝子烈女、历史故事。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和宁夏固原漆棺画是其中的代表作。司马金龙墓1965年发掘山西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绘画内容是汉魏以来流行的传统题材。过去北魏鲜卑族的墓葬虽有一些发现,但在这类墓葬中所保留的反映少数民族形象及生活习俗的资料却较少。而1981发掘的宁夏固原漆棺画,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前后(477-499年)。人物作鲜卑服饰,画面构图完整,色彩热烈,用线犷厉,形象略显稚拙,在同期墓葬中尚属少见,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漆棺绘画较准确地反映了该民族当时的风尚习俗、绘画风格及其实用工艺,是具有浓郁的鲜卑民族特色的汉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表现。北朝晚期的墓葬壁画屡有发现,如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等。这些墓葬壁画在风格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出北朝晚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宁夏固原李贤墓是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的墓葬,墓葬绘有武士、伎乐等现象,人物多用晕染。李贤墓壁画的发现与保护,不仅填补了北周时期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更是继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墓之后的我国文物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李贤墓壁画展示了北周的绘画风采。在风格上继承了汉魏绘画的古拙粗放的风格,开启了隋唐绘画的新风。宁夏固原北周时期的墓葬壁画还有宇文猛墓壁画和田弘墓壁画。北周宇文猛墓壁画,出土时壁画大多被损毁,只隐约可见零星线条和白、黑、红色土块。仅在第五天井东壁靠近南过洞口处留下一幅站立的武士壁画。此墓壁画虽剩一幅,但从残留的痕迹看,从布局到画法都与北周李贤墓壁画风格接近。田弘墓壁画的布局与造型均有别于李贤墓等,画中人物脸部用红色画的浓妆也与李贤墓不同。田弘墓壁画中人物左右、前后身体有的部分被重叠掩盖,这是一种群像的表现手法,在原州已发现的其他北周墓中并没有出现过。
宁夏固原宁夏固原北朝绘画遗迹不仅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遗迹的重要内容,更能够把他引入到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在大学美术线描以及工笔入门教学中,若干年来一直是在临摹《八十七神仙卷图》《永乐宫笔画》以及《宋人小品》等,的确,这些传统绘画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有他临摹的价值,但若干年来一直用他作为临本,在教学中守旧,没有创新,没有活力,而宁夏固原宁夏固原北朝绘画遗迹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传统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力的推动美术学院大学生的专业学习。
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渠道的,特别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畅达的年代。对于美术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意表现力的培养而言,除了单方面的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的培养之外,积极去引导他们在现实生中进行观察、思考、提炼并进行有目的的创造也是尤为重要的。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通过素描写生、水粉写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在创作课的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意表现力,这种培养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观察以及创意表现力,但这种方式是枯燥且缺少生机的,也不能拓展学生的观察深度。而把学生积极引导到生活中去培养观察以及创意表现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地域美术资源是最好的培养媒介。比如,当我们面对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时,作品中的绘画元素诸如线条、色彩、以及画面的内容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入的观察,因为漆棺画年代久远,画面有些地方模糊不清,那么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去思考,并且带有自己的创造元素在其中进行临摹。这种培养方式比起课堂教学的培养来说显得更为有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启迪。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陈志伟,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