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的影像表意分析

2015-07-13 11:23:09周模化陕西科技大学7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周模化 (陕西科技大学 710000)



“立象尽意”的影像表意分析

周模化(陕西科技大学710000)

摘要:立象尽意一词出自《周易》,象指事物的相宜相通之处,意指主体的意蕴与情感。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只要目的相同不必在乎表现手段的差异。由彼得·杰克逊导演的《可爱的骨头》改编自艾丽斯·西伯德的畅销小说,该小说讲述了年仅十四岁的苏西被一连环杀手哈维奸杀并碎尸的故事。电影的戏剧表现集中于一个家庭在失去至亲后如何重建生活的独特视角,故本片的情感基调以温馨,希望等正面意义为导向。本文主要以《可爱的骨头》这一情感惊悚电影为分析对象,探讨意象的符号化意义,音乐,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影视技巧在影片的故事建构上所承担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可爱的骨头;符号化意义;超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米特里认为影像的符号意义为:“影像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约定俗成的和抽象化的符号产物)。影像不仅不像词汇那样是`自在’的符号,而且,它也不是任何事物的符号。所以,在电影的影像表意中,需要影像元素的综合联接以创造新的叙事含义。电影《可爱的骨头》发挥道具的符号化意义,音乐的叙事功能,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集中展现失去至亲后的家庭重建,希望与爱这一宏大主题。

一、意象的符号化意义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过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在电影《可爱的骨头》戏剧叙事中,导演深入挖掘模型,玫瑰花,玉米地所承载的影视意义,双向表达影片主人公的情绪状态,戏剧走向与隐藏于戏剧符号下的终极意蕴。

(一)模型——美好与绝望的双向结合

模型是凝固时间的艺术,代表虚妄的美好。在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道具是帆船与模具小屋。帆船这一模型道具在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父亲与苏茜合作制作帆船模具,此时的帆船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意义,通过帆船父亲教女儿做事要有坚持不懈决心与毅力,女儿脸上的笑容被父亲认为是最美好的事物。此时的帆船模型是父亲与苏茜之间亲密的联系物,代表着父女之间美好而融洽的父女情,与此同时预示了影片的后续发展,因为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导致了父亲发疯似的寻找真相,故而影片前半段出现的帆船模型既点出了女儿对父亲的重要性也塑造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后续情节的发展水到渠成。第二次帆船模具的出现在苏茜遇害之后,父亲在绝望的情绪状态下摔掉所有的帆船模具。模具碎裂的背景信息来自于痛失至亲的父亲与渴望重回人间的苏茜,苏茜的内心难以接受已故的事实与对杀人者深恶的憎恨,强烈的执念盘踞心中难以放下,父亲在狭窄的戏剧空间中手捧女儿制作的模具蜷缩一角,表现了痛失爱女后无助,孤独的父亲形象。故而,此时破碎帆船产生于两股执念的冲击中,因为此前铺垫的美好意义在女儿的丧生后变得破碎不堪。

模具小屋是影片另一重要的戏剧承载道具,哈维被警官询问的情节是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环节。在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哈维被警察询问这一戏剧段落中模具小屋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为达到强调关键线索与人物表情,内心活动该段落主要采用特写镜头,有着悬疑意味的背景音乐,暗示性的台词加以渲染,向观众展现了一场哈维成功逃脱审判的讽刺表演。首先,手链是被害女孩儿苏茜的随身之物也是揭示哈维罪行的铁证,但因为疏忽哈维在警官面前成功藏匿证据;其次在以模具小屋为载体的人物对话中,导演采用主观镜头强化了哈维的犯罪事实,看似警官透过模具小屋观察,而哈维的每一次出现都暗示着他就是罪犯的事实;最后,台词的精心设计也为表现戏剧冲突增添亮色,“楼梯下面是什么?”“地下室”,通过影片可以知道苏茜的遗体就藏在地下室。通过以上三个表现因素暗示了哈维的罪犯身份但都戏剧性的逃脱。以上三个表现因素都以模具小屋为叙事载体,独特的视角表现在道具的衬托下构造了封闭化的叙事空间,对制造戏剧冲突,推进剧情发展有着潜在的推进作用。

(二)玫瑰——生命与死亡的意蕴表达

玫瑰这一意象在影片中有两次代表性的亮相。第一次出现在哈维与苏茜夫妇寒暄。此时鲜红的玫瑰代表着苏茜年轻而美好的生命,折断的玫瑰预示着潜在的危机即将发生。该片段中暗示性的意味也非常浓厚,单个无意义的镜头通过主观剪接实现特定目标意义,比如说折断的玫瑰特写紧接着苏茜骑单车玩闹的全景镜头表示苏茜处境岌岌可危,搭配苏茜的解说词,声音的弱化处理表达回忆的叙事氛围,“Everything!”这一暗示性的台词共同预示着危机将近。玫瑰第二次出现在父亲怀疑哈维时,此时的玫瑰是枯萎的,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苏茜将真凶通过玫瑰传递给父亲。此时,枯萎的玫瑰预示着哈维的罪犯身份即将暴露,苏茜死去的事实以及充当父女间的联系。所以,导演将玫瑰拟人化处理,为其赋予一定的戏剧意义,既充当着预示剧情走向的叙事功能也承担了一定的造型意义。

二、音乐的叙事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适当的背景音乐对于强化画面的感染力,深化影片主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在电影《可爱的骨头》中承担着重要的叙事意义。

音乐渲染了危机四伏的紧张氛围。在哈维谋杀苏茜的片段中,远景,灰白冷色调的运用介绍了荒凉的玉米废弃地,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影片基调,全景景别配合摇镜头表现了荒凉玉米地上仅哈维攀谈苏茜,交代了两人的位置关系与苏茜孤身一人的境地,当采用跟镜头表现苏茜走向哈维时,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苏茜踩玉米地的脚步声,交叉剪辑母亲拜访盘子的摩擦生声,家人团聚吃晚饭的和谐气氛,温暖的暖色调对比孤独一人的苏茜,灰色的冷色调,尖锐的橡胶狗的碰撞声,起瓶器的声音,全部都预示着苏茜的处境岌岌可危,在画外背景音乐与画内音响的结合使用下将苏茜比喻为待宰的羔羊,哈维为死亡的化身,虽然观众在画外音的解说下明确知道苏茜遇害的结果,但亲眼见到苏茜被害的戏剧段落时,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也不由自主为苏茜担心,但影片没有详细描述苏茜被害的过程,由于观众在视听因素的调动下已经开始担心苏茜的命运,所以该过程直接由观众联想替代。

音乐表达了怦然心动的情愫与失控生活的自嘲。苏茜与暗恋的男生雷正面寒暄,轻柔的钢琴背景乐切入苏茜手足无措的特写镜头,欣喜中又带有莫名紧张的面部表情泄露了苏茜内心渴望而又不敢表达的情愫。在没有苏茜的家庭生活陷入了无序状态,此时前卫而又不拘一格的外祖母出场,大波浪的夸张造型,老道的吸烟手势,费解而又无厘头的行事作风搭配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建构了死水生活中的宣泄出口。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沉重绝望的家庭氛围中出现了孩子的笑声,这一笑声也预示着影片情感基调的转变,一家人的生活即将从丧失爱女的悲痛中寻求别的方式以实现自我拯救。

音乐实现了爱与希望的影片主题。在表现苏茜活在自己的完美世界里时,影片采用了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精致的画面设计与轻松跳跃的背景乐构造了虚幻的童话世界。充满动感的造型语言,所有的狂放不羁在这个童话世界中都可以实现,绝对的快乐,无瑕疵的美好在愉快的背景音乐衬托下表现了不同于悲痛现实的第二空间,这一虚构空间所承载的是人们对逝去者还存活在另一美好世界中的祝愿,将期待,祝福,祈祷这些正面的情绪状态替代失去,悲痛,绝望的负面情绪。所以轻松跳跃的背景乐强化了画面情绪,更有助于表现影片的叙事观点,即正确看待已失去的,以更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超现实主义与第一人称视角

在影片中导演采用苏茜第一人称的视角与超现实主义的技巧结构全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构造了自由的叙述视角,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视觉化的再现了对逝去者归宿的美好期待。两者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共同表现和关注了影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对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照。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为推进影片发展的线索之一奠定了自由,开放的叙述空间,对于结构影片的戏剧发展有较大的选择性也有利于观众更加深入,细腻的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苏茜看见哈维逃脱法网后,强烈的表达了她对哈维的憎恨。“为要他血液殆尽,冰冷的死去。”激烈的言辞,憎恶,痛苦的面部表情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下将内在情绪视觉化,让观众直接进入角色的内心,感受人物汹涌澎湃的内心状态,所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能帮助观众以感同身受的方式理解人物,自由开放的结构影片元素。

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跳脱了传统的逻辑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直接解释人物潜意识的思想状态。所以,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以表达超越于其上的思想观念。在影片中,苏茜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失去自己后的世界,在表现苏茜超越生死边界的叙述视角时,多次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例如苏茜在另一个童话世界中继续存在,暗示父亲真相时由枯萎到鲜艳的玫瑰花,附身于露丝与男友的临别一吻,所有的表现方式都超脱了现实的可控范围,但是影片的流畅度,观众的观影体验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让观众更加深入人物内心。所以,超现实主义的技巧运用所承载的就是对美好生活,价值观念的期许,天堂的存在代表着对逝去人士归宿的愿望,临别一吻则代表着短暂而刻骨铭心的爱。

结语

综上所述,影片《可爱的骨头》采用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丰富了影片的表达内容。意象的符号化运用,音乐的叙事功能,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巧为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自由开放的叙述空间,深入浅出的主题表达以推进影片戏剧走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叙事意义。总而言之,独立的画面空间,结构元素难以表达完整而准确的戏剧意义,需要将其进行全面而宏观的整体联系才能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意义表达,影片叙事角度的分析研究,更应把握宏观与局部的关系,准确把握影片以指导创作。

参考文献:

[1]让·米特里,崔君衍译.影像的美学与心理学[J].世界电影,1988(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ArtandVisualPerception).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09.

周模化;陕西科技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在校学生。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恶与文学的探讨
人间(2016年32期)2017-02-26 19:34:24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行走的贾科梅蒂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55:57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当现实照进画中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
当代中国工笔画产生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现象实质
艺术百家(2015年3期)2015-12-25 05: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