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50024)
消费社会下中美青春剧的对比
张丹(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50024)
摘要: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最早是在美国形成,中国相对滞后,所以两国虽同在消费文化下,但消费社会特征各有不相同,而电视剧又是最能反映真实社会的大众文化产品,所以两国的青春剧在内容表现上也各有不同,本文旨在消费社文化语境下以中、美两国的青春剧中的典型作品分别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消费社会;青春剧;美剧
在消费社会的大环境下,青春剧为了在消费文化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又能迎合观众的口味及兴趣点,各国的青春剧也在不断追求着创新和改变。但是无论再怎么改变仍然逃脱不了同样的诟病:一是很多青春剧内容过分追逐金钱,权势,极度渲染物质生活的奢华,热衷享受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的消费心里和消费方式;二是情感结构复杂,青春剧过度渲染三角恋,畸形情感,宣扬新时代的年轻人敢想敢为;
下面就以中、美两国的青春剧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分别分析。
2007年播出的《奋斗》堪称青春剧的里程碑式作品,是每个80后必看的电视剧之一。一群刚毕业的青年离开象牙塔进入社会后,经历着他们的奋斗、恋爱、挫折和成功,用犀利的调侃式对白抒发着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如意,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心声。这部青春剧敢于直面“就业”“房奴”“拜金”“婚恋”等争议话题,将消费社会中的问题显露无疑。《奋斗》中几位主人公虽然挫折重重,仍然不失对理想的执着和向往。
到后来的《蜗居》《北京爱情故事》等更加现实的题材,而这两部之所以吸引观众,是因为它们揭示出当代现实生活中都市人的“无奈”。剧中对“富二代”“小三”,“腐败”,“贪污”这些社会当下最为敏感的话题更是直言不讳,正是对当今社会和家庭的缩影,而这个缩影处处有着消费社会的标签。因为《蜗居》表现的内容太过于现实,也在当时掀起了许多舆论风波:许多观众对剧中海藻十分同情,“小三”这个话题随着《蜗居》的热播被大众媒体吵得沸沸扬扬;人人都羡慕宋思明的无所不能,却忽略了其背后的贪污腐败,这很容易让人的价值观扭曲;虽然剧中姐姐海萍为了买房省吃俭用,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房奴”被生活所困,一块钱都要精打细算花,这种窘迫的状态和海藻轻而易举得到一切相比较起来,海萍的奋斗显得太过于单薄和无力。作为大众文化产品,本剧没有起到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所以本剧在后期遭到了禁播。
再说另一部《北京爱情故事》,这部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一个群体的缩影。程峰代表的是富二代,认为世间一切都可用金钱来解决,每天无所事事,挥金如土;吴狄真诚善良、坚持原则,对友情和爱情都无比看重,也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始终未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是剧中纯正面人物,也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从始至终唯一没有变的人,代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靠自己奋斗的一个群体;石小猛来自农村,没有任何背景的独自在北京打拼,在奋斗的过程中向残酷的现实低头,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代表的是在这个社会中打拼,最终向现实妥协的一类人群;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杨紫曦,她是最具有消费社会特征的人物,为了物质生活放弃爱情,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为了富足生活,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走着杨紫曦的路,本剧杨紫曦最后的清醒也给了现实生活中像她一样拜金的人们一个警醒。
从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青春剧非常具有本土特色,把普遍家庭和社会中的问题都在剧情中描绘甚至放大表现出来,从一部剧就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以及剧中所表现的一代人的思想和现状。
青春剧是美剧的一个重要类型,随着《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等剧的热播,青春剧更加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又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除了屡试不爽的美女帅哥吸引眼球之外,青春美剧的成功还在于它们能紧紧抓住当下流行时尚,植入观众最感兴趣的各类元素,比如电影《暮光之城》票房大卖,吸血鬼题材的青春美剧就马上搬上小荧屏,《真爱如血》和《吸血鬼日记》凭着吸血鬼的余热未消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并一连拍了四五季,可谓是大红大紫。
青春美剧也很注重引入争议性元素,如一播出就伴随着各种争议的《绯闻少女》,该剧展现了美国上层社会的年轻人们奢侈糜烂的生活、毫无限度的物质追求、混乱的情感关系等等恶劣现象,这令许多家长都在担忧这部剧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引起许多家长向美国电视协会投诉。但仍然有一大批青少年,出于对剧中人物生活的向往,模仿起他们的言行、着装,更将其视作权威时尚教科书。在纽约的各大时装店里,众多粉丝依照它的剧照搭配着自己的着装造型,《绯闻女孩》俨然成了年轻人观望“上流社会”生活的窗口。
美剧抛去过于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仍然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美剧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眼花缭乱的时尚表演或者混乱的爱情观,在剧中总是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友情和亲情,这些元素一点都不少于爱情。甚至在关键时刻主人公往往会在亲情和友情中弥补了在爱情中的失落。而那些刻意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在面对亲情和友情时,物质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虽然美剧受到消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但美剧在处理消费文化的传播时选择了更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方式。
虽然我国青春剧近些年看似异彩纷呈,有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我国青春剧不能一味的、单纯的去迎合观众的喜好,要在抓住观众兴趣点的同时做到能够独立思考,不能只是娱乐至上、消费至上,要化解消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起到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青春剧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题材单一。现在的青春剧放眼望去都是同一种题材,先是《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这种青年奋斗创业的故事,前一段时间《小爸爸》《辣妈正传》《小儿难养》讲述新婚夫妇育儿经,再到现在《新闺蜜时代》《闺中密友》等等描述闺蜜之间各自的爱恨情仇,同种题材电视剧的拍摄过于频繁,还往往选择在同一个时间段播出,这体现出我国明显的跟风状态,缺乏独自主的思考,虽然都是抓住当下最为流行的话题,但是单一的角度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再就是对社会的消极抱怨。在近些年的青春剧中表现现实社会中一些负面现象以及剧中人物因物质欲望的剧情越来越多,其实反映现实不等于重复描写现实,这种消极的态度所引起的不良导向作用是难以预料的。观众对于满屏幕都是反映社会的残酷现实的内容已疲倦,美剧这种主打青春励志的电视剧,弥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缺。美剧中尽管也有残酷现实的描写,但积极的态度给人鼓励,满足了大众对积极、勇敢、坚持这些品质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这也是美剧近几年在中国大热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学习美剧,尽量把消费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转化为正能量传播给大众,积极向上,温馨平实的剧情一样能打动人,不应该沦落成被消费文化所操控的傀儡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