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源和财产,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农地流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流转规模、流转速度以及流转收益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农地流转期间农民有四项分收入,即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这样可以积极推动农地流转,有利于释放劳动力至非农产业,同时实现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达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地流转;理论分析
引言
2004年至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持政策,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源和财产,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农地流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流转规模、流转速度以及流转收益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2001年上半年至2012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由0.69亿亩上升至2.7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比例从5.46%上升到21.20%[1~2]。
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赵丙奇,周露琼,等,2011)[4]。农地流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为农民总收入的提高创造了新的途径。然而,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具体路径如何?
一、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演变
借鉴已有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的分析与研究[5~6],我国农地流转政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禁止流转阶段(1978—1983年)、探索起步阶段(1984—2002年)、法律规范阶段(2003—2007年)以及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至今)。逐步放宽并鼓励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政策促使我国农地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流转率不断提高、流转速度逐步加快。对应政策的不同阶段,表现为:探索起步阶段,农地流转政策由禁止流转向逐步放宽流转转变,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意识不强,流转规模仍较小,流转率较低。法律规范阶段,农地流转稳步发展,农民在农地流转权益有一定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农地流转,流转速度逐渐加快;全面推进阶段,伴随政策进一步的积极鼓励导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涌现,农地流转迅猛发展,流转率显著高速提升。
与此同时,对应农地流转政策的发展历程,农村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即波动中缓慢增长(1985—2002年)、稳定增长(2003—2007年)、高速增长(2008—2012年)阶段。农民的收入由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下降了30.88个百分点(1985年74.43%,2012年43.55%);工资性收入占比越来越高,上涨了26.48个百分点(1985年18.15%;2012年44.63%),并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及增收的主要贡献因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渐增(1993年仅5.27%;2012年11.82%),但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
二、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
农地流转是否对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影响,其内在逻辑又如何?接下来,就通过理论分析阐述农地流转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这几项收入的影响路径。
首先,农地流转的租出户往往是无力耕种者或转向比较利益更高的他业者,租入土地的农户则多是种田能手(种田经验丰富、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或使用农业机械者),农地流转使土地资源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土地资源的效益能在这批农户的经营下得到更好发挥,可以增加农户的家庭经营纯收入。与此同时,种田能手可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将零散的土地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得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固定成本相应得到分摊,总成本相对降低,加之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从而使得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
其次,将自家农地转出的农户可以实现对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一方面,农地流转释放了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可以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至比较收益更高的行业,充分实现劳动力价值,或当地非农就业,或外出务工,由此获得比农业收入更高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将耕地流转给仍留在农村从事种植的人,不仅避免了土地弃耕风险,同时还可以获取农地流转租金,从而财产性收入得到增加。
最后,国家近几年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并扶持大规模流转农地的农户。各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文件,针对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符合补偿标准的流转主体(转出与转入户均有相应补贴),给予相应的土地流转补贴。例如,广东东莞2009年对连片经营超过100亩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者,给予转出方每亩200元、受让方100元的奖励;湖北武汉则仅对连片经营10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受让方给予每亩50元补贴[7];江苏省财政对2011年以来新发生且未享受过补助的单宗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纯粮食生产的达到300亩以上)的村,入股(流转)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农地股份合作社,按每亩100元的标准给予土地流出方(入股农户)一次性奖补[8]。这些增加了符合要求的流转主体的转移性收入。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的农地流转规模由小变大、流转速度逐渐加快、流转率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稳定增长以及高速增长的变化。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民各项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路径体现为:(1)农地流转的发展为农民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2)释放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促使农民获取更多的工资性收入;(3)农地流转租金促使农民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4)达到一定规模的流转主体获得规模流转补贴,进而增加了转移性收入。因此,需要继续沿着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政策方向,引导并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完善农地流转相关法律,落实农民参与流转的各项权益,保护农民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通过农地流转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卫平,郭定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6,(1):70-74.
[2]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法律研究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法规变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5):30-32.
[3] 赵丙奇,周露琼,杨金忠,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绍兴市和安徽省
淮北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60-65.
[4] 夏涛.当前国内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研究评述[J].西部论坛,2011,(2):54-59.
[5]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业法律研究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法规变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5):30-32.
[6] 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7] 刘凌云.土地流转改变中国农村[EB/OL].新财富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0911/t2670878.htm.
[8] 江苏省财政下达农村土地流转资金9750万元http://www.mof.gov.cn/xinwenlianbo/jiangsucaizhengxinxilianbo/201206/t20120625_
661810.html.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land transfer to the farmers' income
ZHANG T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property of the farmers,and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can not greatly improv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ith the gradual relaxation of the right to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land transfer policy,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of our country present increasing trend,circulation scale,circulation speed and transfer income than in the pas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ural land circulation farmers during the four income,namely peasant household net income,wage income,property income and transfer income. Only in this way can actively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is conducive to the release of the labor forc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while achieving large-scale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Key words:Farmers' income;farmland conversion;theoret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