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琪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城镇化因其在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被视为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资源环境、城乡统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可归结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应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同时,大力发展乡镇支柱产业、强化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步入21世纪,城镇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占50.32%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问题更成为亟须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截至2012年底,总人口数为3 83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 181.5万人,城镇化率为56.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整体上来看,黑龙江省城镇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同时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问题。因此,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化涉及到城镇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使指标体系能够体现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全貌,本文在对黑龙江省的12个地级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鹤岗市、黑河市、绥化市)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可量化性和可获取性的原则,建立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本文采用的指标偏向于经济指标,并且考虑到可比性和准确性,指标数据多为人均、比重等相对数据。被解释变量城镇化水平(Y)的计算方法采用研究区域城镇化水平通行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
本文各项指标采用1993—2012年黑龙江省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表1 黑龙江省城镇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9个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值为0.77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统计值为92.613,显著性水平为0.000,指标能够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见表2,根据特征值大于1,总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75%的原则,提取两个公共因子,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原数据58.378% 的信息,第二个公因子解释了原数据17.940%的信息。两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达到了76.327 4%,可以较好地反映所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表2 总方差解释表
为了对因子进行重新归类和命名,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3所示。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对于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的解释如下: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收入差距7个指标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都很高,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命名为公因子 F1。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个指标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较高,将其归为一类,命名为公因子 F2。
进一步计算出两公因子协方差矩阵,得出的 2 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 0,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因子分析结果良好。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两个不相关的可以作为解释黑龙江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主要变量。
(二)结论
总方差解释表给出了公因子F1和F2对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解释程度,其水平达到了76.327%,说明可以将因子F1和F2作为影响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两个因子在各个变量上的载荷值,公因子F1承载了变量X1、X2、X3、X5、X6、X7和X8的主要信息,本文把第一个因子解释为经济发展因子;公因子F2承载了X4、X9两指标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把F2解释为社会发展因子。F1代表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信息,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较大;F2 虽然对城镇化水平的解释作用较弱,但对我省城镇化发展也存在促进作用,并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从实证结果应用的角度看,为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黑龙江省人均 GDP、非农产业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加快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极为重要。
三、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区特色经济
经济的发展是地区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而言,大规模产业以及发展潜力较高的区域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和资源性城市大庆市,而发展薄弱区则集中在绥化、伊春、黑河、七台河等地区,这无疑显示出了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鉴于此,政府部门应结合黑龙江省各地区资源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的优化其产业结构,制定切合其发展前景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特色经济。
(二)大力发展乡镇支柱产业
乡镇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渠道。各地方财政部门应积极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集中。首先,对乡镇企业在资金、税收、信贷、外贸、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提升其产品科技含量,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其次,给中小企业提供平等竞争机会,扶持微型企业,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三)推进制度改革,强化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应把城市的工业化、村镇的城镇化整合起来,优化其双向流动和发展进程,同时优化制度环境,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形成城乡两大经济系统的合理构建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部门应改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变;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农村医保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制度,坚持不懈地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加快转型,要彻底摒弃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同时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有序合理、城乡一体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集群和城乡经济圈。
参考文献:
[1] 贾凤梅,郑丽颖,曹允庚,张宝成.基于图谱分析的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区域差异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9).
[2] 李秀荣.内蒙古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3] 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
[4] 白晶.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3,(3).
[5] 门博阳.黑龙江省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