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国戏剧传统语境中的奥古斯特·威尔逊

2015-07-13 13:01:01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剧作家非裔威尔逊

⊙王 玮[复旦大学, 上海 200433]

作 者:王 玮,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05年10月,美国百老汇的弗吉尼亚剧院更名为奥古斯特·威尔逊剧院,以纪念刚去世不久的同名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由此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人。从1982年到2005年的二十多年里,他创作完成了总计十部的历史系列剧。在威尔逊的黑人史诗剧里,十部戏分别对应着20世纪的十个年代,这十部戏剧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分别呈现出20世纪各个年代里美国黑人生活的不同画面,又共同构成一轴描绘整个世纪的历史宏图。凭借这一历史巨制,威尔逊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两次普利策奖。

目前,国内外专论威尔逊的硕、博论文、专著已达数十本,评论文章则多愈百篇。“种族”“历史”“黑人文化”,作为非裔美国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反复书写的主题,亦是相关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批评语汇,大多数评论者即从这三个主题方面对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然而,威尔逊的戏剧艺术及其身处的戏剧艺术传统受到的关注则很少,仅间或成为主题研究的佐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不把奥古斯特·威尔逊放到非裔美国戏剧传统的广泛语境之中,其戏剧观和作品所具有的革新性和丰富性就不能得以全面展示,而以他为代表的非裔戏剧家们对美国戏剧的独特贡献也不能得以进一步明确,这不能不说是其作品传播和研究的缺憾。

从历史的角度纵观,非裔美国戏剧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最为重要的传统:宣传传统与艺术传统。自20世纪早期起,这两大戏剧传统之间的冲突就从未停歇过,以奥古斯特·威尔逊为代表的众多非裔美国戏剧家们在以种族宣传为使命的宣传派与以艺术之美为目的的艺术派之间艰难取舍。然而,仔细梳理一下非裔美国戏剧从萌芽到成熟的全部历程,不难发现,包括威尔逊在内的诸多非裔剧作家们对宣传和艺术所持的态度是十分微妙的。正如威尔逊分别与杜波依斯的抗议戏剧和洛克的艺术戏剧都有着复杂的关联一样,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他对巴拉卡的战斗戏剧派、布林斯的体验戏剧派各有继承。

首先,威尔逊虽然栖身非裔美国戏剧的宣传传统,但他显然在戏剧艺术方面规避了一般宣传剧可能出现的艺术缺陷,即极端主义、说教主义以及缺乏普遍性。普通宣传剧里经常出现的极端性的白人恶魔形象在威尔逊的作品里几乎不存在,而他的白人人物大都被设定为后台人物。正如盖茨所发现的那样“,威尔逊的成就之一”就是“呈现出被隔离的黑人世界里白人的模糊存在状态——他们看起来不见踪影,感觉上却无处不在”①。看不见的白人人物直接体现了威尔逊的创作意图:当代都市黑人虽然通过北上移民,在表面上摆脱了南方家乡的种族迫害,但他们仍需时时面对历史和记忆中的黑暗经历,从而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但威尔逊并没有用种族宣传中常见的说教性言语来直接抨击种族迫害。他擅长运用各种关于黑人历史的隐喻来传达他的历史说教。通过塑造与非裔美国历史同岁的艾斯特阿姨,与奴隶制直接相关的白骨、锁链、钢琴等舞台布景,以及含义颇深的幽默对话,剧作家一一展示了种族迫害留给当代黑人的隐形的心理创伤。然而,威尔逊笔下鲜明的种族讯息并不意味着他囿于种族迫害的单一主题,因而放弃了探索种族戏剧的普遍性主题。正如剧作家自己所说的那样“,戏里的各个细节是黑人的,但文化的共同性却是戏里更大的现实”“你能看到父子之间的冲突、夫妻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些东西都具有普遍性”②。通过刻画带着历史之痛的黑人移民在北方城市的奋斗历程,整个系列剧展现出个人梦想如何在现实中受挫并最终失落。

其次,威尔逊在展示黑人文化之美的同时,让种族宣传与黑人本土传统的自我表达相互结合。从基本的戏剧元素方面说来,威尔逊的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对黑人戏剧中民俗剧的继承和发扬。这一与宣传剧并行并对抗的艺术派分支传统发轫于阿兰洛克,他倡导剧作家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民俗元素去展示“民间生活的美和丰富多彩”③。威尔逊的作品沿用了民俗剧的基本要素,同时又表现出与其大相径庭的鲜明种族宣传。具体说来,威尔逊作品里的黑色方言幽默主要用于描述黑人遭受的种族不公,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同时,威尔逊通过刻画这些用笑取代泪水的乐观黑人,强调了他们坚强的内心。威尔逊还利用布鲁斯音乐和歌曲,来展现黑人生活诗意的一面,并突出这些“布鲁斯人”从布鲁斯音乐及歌曲里得到的种族讯息,即用音乐和歌声再现、纾解并最终渡过诸多种族不公带来的苦难。威尔逊坚信,正是这样一种“继续下去的精神”支撑着非裔美国人走出了最黑暗的过去,它也必将引领黑人同胞最终脱离当下的种种困难。④此外,威尔逊作品里的黑人本土宗教仪式及舞蹈不仅仅是一种颇具异域风情的简单存在,它们还具备相当的历史严肃性和教育性。通过唤醒被遗忘的关于中间通道和奴隶制的黑人集体记忆,这些仪式被剧作家赋予了拯救患“历史健忘症”的黑人同胞的使命,因为“黑人不教他们的孩子去了解奴隶制的事实——他们不告诉孩子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曾是奴隶”⑤。

最后,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威尔逊的系列剧体现了他在遭遇并修正黑人戏剧类型人物时,如何让种族宣传和戏剧艺术充分融合。尽管宣传派和艺术派在人物塑造上各执己见,但它们同样致力于通过对抗既有的刻板印象来展现黑人的自我新形象。以“蛮暴黑人”这一刻板印象为例: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里,由于它在美国文学里的一度盛行,斯特林·布朗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将其列为白人作家笔下最为流行的七种黑人刻板印象之一。在美国戏剧舞台上,作为刻板印象的“蛮暴黑人”最初也出自于白人剧作家之手,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发展高峰,俨然成为黑人戏剧人物的主流。尽管不少非裔美国剧作家们出于商业目的,同样乐于刻画这种受众颇广的黑人角色,然而,包括尤金·奥尼尔、朗斯顿·休斯、阿米里·巴拉卡、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内的诸多美国剧作家并不认同这一刻板印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颠覆和重新塑造,使得“蛮暴黑人”逐渐脱离了作为刻板印象的局限,成为美国戏剧史上生命力最旺盛,同时也最具复杂性的类型人物之一。

在威尔逊总计十部的历史系列剧中,几乎每部戏里都有这一人物类型出现,而且他们绝大多数还担当了男主人公的重要角色;剧作家笔下这类人物不仅与本源意义上的刻板印象迥然不同,还在很大程度上异于非裔美国戏剧史上形形色色的“蛮暴黑人”变体。刻板印象化的“蛮暴黑人”通常被描绘成“惯于强奸、抢掠和谋杀的黑禽兽,它的终极典型就是怪物金刚。衡量这个‘怪物’的标准是仇恨——对白人、对他自己的群体和他本人的仇恨”⑥。仇恨为因,暴行为果,这类人物被简化为天性堕落的怪物,乐于摧毁他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这一刻板印象的缔造者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通过刻画极端的暴虐式反派人物,态度强硬地向读者和观众进行道德说教。而大多数非裔美国剧作家对于“蛮暴黑人”刻板印象的颠覆,最为明显的表征之一便是选择站立到这一刻板印象的反面,从道德的角度将批判对象逆转,令他们笔下的“蛮暴黑人”摇身一变,成为种族迫害的被动牺牲品。而威尔逊则将人物塑造艺术和黑人自我形象宣传相互融合。在威尔逊的剧作中,种族迫害成为触发黑人暴力的缘由。但当他的“蛮暴黑人”不得不用武力求生存、用暴力对抗种族迫害时,他们也体现出个体内心的复杂和多变。他们具有勇于反抗不公的“勇士精神”,也具有当代都市黑人共有的焦虑、挫败以及对于实现自我的渴求与对诉诸暴力的整体性倾向。这在一方面揭示了作者力图颠覆扁平而负面的刻板印象,重塑非裔美国人自我形象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则体现出身处世纪之交的作者带着历史的后知之明,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种族问题,所持有的一种摆脱了种族二元观念束缚的深切人文关怀。正如威尔逊本人所说的那样:“我在反对刻板印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想要一层层地剥去他们的外在,去展现其内心——真正的人,健全的人。”⑦

威尔逊的戏剧观和戏剧实践均可证明,宣传和艺术的融合是可行的。然而,在非裔美国戏剧领域里,他的尝试并非首创。宣传和艺术曾以各种方式相互融合,兰斯顿·休斯、洛林·汉斯白瑞、阿德里安·肯尼迪、苏珊·洛林·帕克斯等人的作品即可证明。但威尔逊的作品显然是黑人戏剧里宣传和艺术融合的典范。这一来之不易的种族宣传和戏剧艺术之间的平衡为他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和广泛的批评认可,必将启发其他的黑人戏剧家朝此方向继续努力。

① Henry Louis Gates Jr.,Department of Disputation:The Chitlin’Circuit.New Yorker.3 February,1997:55.

② Bill Moyers, “August Wilson:Playwright.”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Ed.Jackson R.Bryer and Mary C.Hartig.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6:75.

③ Alain Locke.“The Negro and the American Theatre.”Theatre:Essays on the Art of the Theatre.Ed.Edith J.R.Isaacs.Boston:Little,Brown,and Company,1927:299.

④ Vera Sheppard.“August Wilson: An Interview.”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Ed.Jackson R.Bryer and Mary C.Hartig.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6:103.

⑤ David Savran.“AugustWilson.”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Ed.Jackson R.Bryer and Mary C.Hartig.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6:27.

⑥ Leo Hamalian,and James V.Hatch Eds.The Roots of African American Drama:An Anthology of Early Plays.1958-1938.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23.

⑦ Kim Powers.“An Interview with August Wilson.”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Ed.Jackson R.Bryer and Marry C.Hartig.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6:5-6.

猜你喜欢
剧作家非裔威尔逊
剧作家王辉
火花(2021年10期)2021-11-04 09:23:52
双面威尔逊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中华戏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44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偶尔装装傻
名人读《意林》
意林(2008年2期)2008-05-14 01:12:55
喜剧作家等
当代人(2005年6期)2005-04-29 11:03:43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