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探讨

2015-07-12 18:32:51梁玉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4期
关键词:用药治疗危险性精神病

梁玉霞

综合干预在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中的作用探讨

梁玉霞

目的分析实施综合干预对于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作用。方法120例有危险性行为的重度精神病患者, 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比较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的病例的危险性评估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少于干预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少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 同时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有利于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早日恢复正常。

综合干预;精神病;危险性行为

精神病患者因神经功能异常, 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 其心理功能会发生紊乱异常, 加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刺激,极易发生一些危险的行为, 如自伤、自杀、刺伤他人、毁坏东西等, 尤其是重度精神病患者, 其危险性行为表现为更为严重, 这给社会、家庭、患者自身等均造成较大的威胁[1]。本次研究中, 分析综合干预对于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本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重度精神疾病患者120例, 根据ICD-10或CCMD-3诊断:双相障碍38例, 偏执性精神病11例, 分裂情感性障碍7例,精神分裂症64例。男50例, 女70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41±6.0)岁, 平均体重(64.2±7.4)kg, 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4.7±1.0)年, 教育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35例, 高中46例, 大专以上39例。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严重躯体性疾病。

1.2 方法 入院后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 之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给予患者精神药物治疗,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实施综合性干预治疗, 便于早期明确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的征兆。

1.2.1 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安全管理, 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安全意识, 重视管理医院存在危险性物品。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 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宣教,禁止患者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 消除安全隐患。

1.2.2 做好患者个人的监护工作。严密监护患者, 并增强巡视工作。重点巡查进餐时间、治疗时间、睡眠时间以及交接班时间, 时刻保持警惕。禁止患者个人活动, 杜绝任何可能性意外情况发生。

1.2.3 心理护理。由1名专门的责任护理人员接待新入院的患者, 引导患者熟悉住院环境、主治医生以及病房室友,消除患者的陌生恐惧感。告知患者因精神症状而引发的危险性行为, 这是一种病态, 忽视所产生的幻觉、幻听。

1.2.4 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危险性行为的表现, 引导患者通过控制自身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 采用一种合理的途径发泄负面情绪, 让患者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态度, 正确认知生活的意义。与患者进行沟通, 明确患者的个人兴趣爱好, 医院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 以患者兴趣爱好为基础, 开展多种娱乐活动。

1.2.5 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督促患者治疗, 必须当面确认患者已用药, 防止出现私自藏药。出院时叮嘱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要继续对患者进行院外护理, 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治疗, 防止因出院后断药而出现的疾病恶化复发。若患者有危险性行为发生的预兆, 应及时联系医院, 若有必要, 可采用必要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并请求派出所协助, 减少危险性行为造成的伤害。在整个护理操作中, 医护人员应保持温和、热情的态度,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或与患者进行沟通, 避免不当语言对患者产生刺激, 让患者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 可有效减少危险行为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干预前1年内、以及出院后随访1年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 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分析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研究表明, 干预后患者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明显少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干预前后1年内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n(%)]

3 讨论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 患者的情感、认知、意志、动作等心理活动表现为持久的明显异常,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在病态心理支配下, 表现为伤害、攻击他人或自杀等行为。该疾病为一种慢性精神性疾病, 需长期实施抗精神病类药物维持治疗[2]。若未持续用药, 或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刺激下, 会导致精神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因精神病为一种精神异常疾病, 需在他人的长期监督下用药治疗,这给患者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且发病后患者性情大变,多表现为固执、暴躁、易怒等, 使患者家属丧失治疗信心,引发疾病的恶化发展。精神病患者因自控能力不良, 若无有效的监督管理, 用药依从性不良, 疾病治疗效果不佳。一些患者容易出现幻听、幻觉等精神症状, 受精神症状支配极易发生危险性行为[3]。此外, 加上一些拥挤环境、嘈杂、生活打击挫折等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以及心理状态, 这些也会诱发危险行为发生。院内通过实施必要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等一系列综合护理, 控制稳定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综合护理, 监督患者及时用药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若有危险性行为发生征兆, 便于及时应对处理, 提高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 防止危险性行为发生。医院以及家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监督患者用药治疗,提高临床用药治疗依从性, 控制患者病情, 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 可有效减少危险性行为发生, 有利于患者精神状态早日恢复[4]。同时, 医护人员有必要叮嘱患者, 本次研究中,患者实施干预后, 其危险行为发生率明显少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精神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少危险性行为发生, 对于促进患者精神康复效果显著, 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1]林慧.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病耻感调查与干预.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3):1551.

[2]张洪银.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预测、干预及管理研究现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4, 23(4):382.

[3]耿淑霞.精神科医院护士遭受暴力行为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9):815.

[4]王萍.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9):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42

2014-10-30]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二科

猜你喜欢
用药治疗危险性精神病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肝博士(2024年1期)2024-03-12 08:39:08
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有色设备(2021年4期)2021-03-16 05:42:32
精神病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都有精神病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