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观察
王波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12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性危重症, 致死率较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无典型变化, 也没有胸痛情况, 临床表现复杂, 确诊率较低, 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产生严重威胁[1]。本文分析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效果, 回顾总结了护理经验,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男65例, 女55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显示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存在心肌损伤或坏死;患者冠状动脉供血减少, 心脏部位发生剧烈疼痛, 白细胞数量上升, 血清心肌酶提高;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律失常、肢体活动障碍、休克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抗凝、抗栓、抗心律失常、硝酸酯类、抗休克、营养心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 静脉滴注肝素, 维持治疗3 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临床心电监护仪指标, 尤其注意心律变化, 是否存在室性早搏、室颤、室速、心室传导阻滞等致命性心律失常[2];观察患者的肢体和言语活动、精神状况以及生命体征, 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观察是否出现血小板数量下降、凝血时间增加, 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告知责任医师给予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详细介绍疾病知识,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把握患者心理动态,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使其保持平和心态接受治疗;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认识到心理状态对预后的影响。②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环境安静, 合理设置监护仪报警, 减少不必要噪音, 保持光线柔和, 休息及睡眠时间充裕, 必要时可提供安眠镇静药物;利用呼吸机供氧, 有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 注意排除对患者的刺激因素, 例如膀胱充盈、输液外渗等。③饮食指导:多供给低胆固醇、低脂肪的食物, 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叮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易消化食物和高纤维素食物,例如饮用鲜果汁, 确保胃肠道通畅, 避免便秘对患者的影响;提醒患者戒烟、戒酒;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食和洗漱, 避免过多活动。④排便指导: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且控制饮水, 容易出现便秘, 而患者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造成室壁瘤或梗死区动脉瘤破裂[3], 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因此, 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避免用力排便, 在患者进食后1~2 h,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在排便前患者可口含硝酸酯类药物;如果出现便秘则需进行导泻, 可提供适量缓泻药或通过低压灌肠或开塞露予以通便;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排便时的护理, 协助便后整理, 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⑤健康指导: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 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如果患者存在并发症, 则应卧床休息;对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增加翻身次数, 并给予按摩,有助于增强肌肉活性;每日更换床单, 避免出现褥疮。若患者出现心绞痛, 会使其体内的儿茶酚胺上升, 加重心肌缺血,扩大心肌梗死面积, 此时应给予镇痛治疗, 遵医嘱提供患者吗啡、硝酸甘油、哌替啶药物[4], 并观察患者疼痛情况。⑥出院指导:叮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情绪波动剧烈,注意饮食清淡, 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冠状动脉扩张药物;如遇突发情况, 立即停止活动, 坐下休息或平卧, 口含硝酸甘油片静待救治。
1.3 观察指标 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观察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 进行心电图检查, 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s, n(%)]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s, n(%)]
注: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P<0.05
组别 例数 心肌酶峰时间(h) ST段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 心力衰竭发生率观察组 60 12.4±2.5 6.2±0.3 12.5±0.5 2(3.33)对照组 60 16.5±3.4 15.7±0.4 22.5±0.5 6(1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而患者紧张恐惧的不安心理有对治疗带来一定影响, 其情绪过度波动也增加临床危险性。因此,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程度更高, 说明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预后, 可在临床护理工作领域广泛推广。
[1]朱平, 齐三利.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1):2905-2906.
[2]齐纳新.护理干预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9):105-106.
[3]孙小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3):200-201.
[4]王莉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的护理总结.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5(24):39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12
2014-11-24]
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