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伴抑郁症的治疗

2015-07-12 18:32:51魏怀兰吴忠印王清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4期
关键词:抗抑郁心血管病心血管

魏怀兰 吴忠印 王清芬

心血管病患者伴抑郁症的治疗

魏怀兰 吴忠印 王清芬

目的应用新型抗抑郁药——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奥思平)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 观察其疗效。方法应用心理测量量表对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40例患者进行测试, 在临床心血管病治疗同时加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奥思平)20 mg, 2次/d。结果奥思平治疗焦虑症状疗效为:痊愈64.63%, 显著进步25.34%, 进步10.03%;治疗抑郁症状疗效为:痊愈68.45%, 显著进步21.67%, 进步9.88%。治疗前40例患者都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心理测试量表评分较高, 给予奥思平口服治疗后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尤以第4、6周最为明显。心理测试量表评分明显减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思平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

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症状;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诸多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1]。心血管病大多病程较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长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使得心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和猝死率明显上升, 而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则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老年科住院患者中40例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气短、情绪低落、担忧、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紧张、焦虑、记忆障碍等临床症状。其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9~78, 平均年龄(68.2±7.4)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24 h 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等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疾病类型为高血压病15例, 冠心病11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 心律失常10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加用新型抗抑郁药治疗。

1.2 焦虑抑郁症状的判定 评分标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0分;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根据其表现归纳为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结构因子:F1-焦虑/躯体因子, F3-阻滞因子, F4-睡眠障碍因子。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F1-精神性焦虑因子, F2躯体性焦虑因子。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心血管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血管病药物治疗: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 3次/d、卡托普利片25 mg, 3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 2次/d。同时应用抗抑郁药奥思平20 mg, 2次/d治疗。治疗第2、4、6周进行疗效评定。总疗程抗抑郁药物治疗3~6个月。心血管药物出院后长期服用。

1.4 疗效评定标准 以HAMD、HAMA治疗后的减分率为指标, 采用临床痊愈(减分率>75%)、显著进步(50%<减分率≤75%)、进步(25%<减分率≤50%)、无效(减分率≤25%)四级。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1.5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奥思平治疗的总疗效 治疗焦虑症状疗效为:痊愈64.63%, 显著进步25.34%, 进步10.03%;治疗抑郁症状疗效为:痊愈68.45%, 显著进步21.67%, 进步9.88%。

2.2 奥思平用药时间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改善的关系 治疗第2、4、6周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均得到明显改善,从第2周开始即有进步, 第4、6周进步更为明显。见表1。

表1 40例心血管患者奥思平用药时间与症状改善的关系(%)

2.3 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变化 经奥思平治疗后焦虑抑郁症状有了显著改善, 第2 周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因子即有明显改善, 第4周时焦虑抑郁症状有50%减轻。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前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及心律失常均得到改善, 尤其以高血压得到稳定控制、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效果明显, 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新的严重的心律失常等事件。其副作用轻微, 多数无需治疗。见表2。

表2 40例心血管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变化(±s)

表2 40例心血管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变化(±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6周后) HAMD 22.47±5.24 7.02±4.26 HAMDF1 10.78±2.74 7.81±1.32 HAMDF3 7.65±1.52 5.24±0.78 HAMDF4 3.94±1.82 2.35±0.66 HAHA 27.51±5.58 8.51±5.29 HAHAF1 7.25±1.32 4.48±0.51 HAHAF2 8.91±1.42 5.95±1.51

2.4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食欲减退2.50%, 恶心2.5%,腹胀便秘5.0%, 排尿不畅2.5%, 无一例患者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及其血管的疾病, 它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近年来有关心血管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为抗抑郁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心脏排血量不足, 心脏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代偿性的改变: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心血管病导致精神障碍的机制是:当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如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上升, 与心肌细胞上的β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发挥“三正效应”, 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来增加心排血量。同时周围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 导致心脏后负荷明显加重, 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此外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心肌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可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并参与心肌细胞的重构, 并具有促发心律失常的作用[2], 继而引发情绪障碍。

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约为8%~44%, 其中又以合并抑郁症状最为常见, 心肌梗死后的发生率约为45%, 显著增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心血管病伴发抑郁症是老年科常见的疾病之一[3]。

本研究对原发的心血管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 给予新一代抗抑郁药奥思平治疗, 结果显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而以往临床常用三环类药物(TACs)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晕等症状, 使心血管事件增加。奥思平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氨(5-HT)与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SSNRI)[3], 对多巴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有高度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 奥思平治疗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吴文源, 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264-276.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3, 167.

[3]郝伟.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19, 2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68

2014-11-17]

454410 河南省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抗抑郁心血管病心血管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中成药(2018年4期)2018-04-26 07:12:39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16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