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芳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黄梅芳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予以他汀类药物, 研究组患者术前均予以他汀类药物,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与手术前对比,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术后第7天, 研究组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均明显下降, 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则明显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实施强化治疗, 能够降低炎性反应, 加强调脂效果,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llary syndrome, ACS)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表面出现破损或裂纹后发生血小板聚集活化、血栓形成而引发, 属于一种临床急性病变, 具有较高死亡率的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AMI)[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对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分析介入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体征判定, 实施辅助检查, 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2], 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42~71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41~7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未予以他汀类药物治疗, 研究组患者术前7 d服用 40 mg 他汀类药物实施强化治疗, 1次/d。
1.3 观察指标 在术前, 术后 1、2、7 d对治疗前后两组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 血脂水平变化情况予以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 与术前对比术后第1天研究组和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t=2.27, P<0.05);术后第2天,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 P<0.05);术后第7天,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均明显下降, HDL明显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对比(±s, mg/L)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对比(±s, 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第1天 第2天 第7天研究组 60 8.2±3.1 11.5±3.6 9.3±2.9 8.5±2.4对照组 60 8.3±3.2 12.9±3.4 12.3±3.8 10.5±3.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对比(±s, 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对比(±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TC TG LDL H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0 5.6±0.4 2.0±0.4a 3.0±0.7 1.5±0.7a 3.0±0.5 2.0±0.3a 0.9±0.4 1.2±0.5a对照组 60 5.6±0.3 3.0±0.3 3.0±0.5 2.8±0.7 3.0±0.6 3.0±0.4 0.9±0.3 0.9±0.4
C-反应蛋白在1930年经Tillethe 在肺炎患者血清内发现, 是一类反应素, 可以沉淀肺炎球菌的C多糖, 所以称作C-反应蛋白(C-reactiwe protein, CRP)[3]。血清C-反应蛋白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肝脏细胞而形成的一类敏感的急性相反应蛋白, 可以激活补体、提高吞噬能力, 且存在其他免疫调控效果, 参与到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当机体出现炎症病变、发生感染或组织受损等感染和非感染性病变时具有明显上升情况。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是他汀类, 其可以明显减少TC、TG、LDL水平, 提高HDL水平, 存在明显抗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主要对胆固醇代谢时的关键酶起到作用于从而达到调节脂代谢效果, 经研究资料研究发现[4], 他汀类药物可以起到降低血脂作用, 而且能够抗炎,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良好稳定效果[5]。术前予以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血脂水平, 稳定斑块, 能够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效果, 由此使得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有研究显示[5], 早期应用他汀类调脂药强化预处理更早更多获益可能是由于其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血栓形成、扩张冠脉微血管作用的多效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李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手术前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应用探讨.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1):109.
[2]刘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30(17):8.
[3]丁超.超短期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临床误诊误治, 2011, 3(24):22.
[4]李森.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时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杂志, 2010, 13(1):22.
[5]卢迎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评价.当代医学, 2011, 30(17):21-2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61
2014-11-12]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安钢职工总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