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

2015-07-12 18:32:51郑国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4期
关键词:疝的修补术腹股沟

郑国伦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

郑国伦

目的观察分析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 研究组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感染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效果优于传统修补术, 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方法。

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传统修补术;效果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常见多发疾病, 指的是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区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 临床表现主要有可复性肿块、质软肿块、外环口增大等[1,2]。该病通常因腹壁强度降低或腹腔内压力升高导致, 腹横筋膜缺损是根本病因,患者一旦确诊, 需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以免发生嵌顿, 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 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主要有疝高位结扎法、修补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张力修补术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 并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7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7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7例, 女29例, 年龄20~82岁, 按腹股沟斜疝部位可分为:33例左侧斜疝, 38例右侧斜疝, 5例双侧斜疝。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临床症状、B超检查确诊, 患者未伴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均无手术禁忌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 在性别、年龄、疾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留置导尿管。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行5~6 cm斜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后, 在做好保护神经血管的前提下, 充分暴露并游离疝囊和精索。若疝囊组织不大, 可直接将疝囊游离至颈部,并进行高位结扎;若疝囊组织过大, 则需在距内环4~5 cm处将疝囊横断。完全止血后, 在疝环内置入锥形网塞, 并用可吸收线固定。将网形补片置入精索后方后, 需用单丝聚丙烯滑线固定外侧, 以及用可吸收线固定内侧, 为防止补片太小导致疾病复发, 将网片固定于内侧时, 其边缘需超过耻骨结节1~2 cm, 最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需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修补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留置导尿管。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行斜形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充分暴露疝囊后, 对疝环大小进行检查, 之后分离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 将疝囊送入腹腔后, 游离精索于精索后方加强厚壁, 充分电凝止血,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术后复发、术后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术后2 d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等情况, 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观察指标对照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复发率等观察指标对比, 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观察指标对比[±s, n(%)]

表1 两组治疗观察指标对比[±s, n(%)]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感染 术后复发研究组 38 4.53±0.45a 39.25±6.47a 17.45±1.79a 2(5.26)a 0a对照组 38 6.85±0.67 61.28±10.07 37.06±1.63 9(23.68) 5(13.16)

2.2 两组术后指标对照 手术后, 研究组术后2 d后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 36.84%(14/38)、13.16%(5/38)、7.89%(3/38)、2.63%(1/38),各项指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53%(23/38)、31.58%(12/38)、15.79%(6/38)、10.53%(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 通常与腹部强度减弱、腹壁薄弱、腹内压增加等有关, 患者患病后通常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3]。目前, 临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有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等, 其中传统修补术是用粗丝线强行缝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 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该手术方式会增加局部组织张力, 极易撕裂局部组织, 以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提高, 甚至使患者术后长期出现疼痛和局部不适,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无张力修补术是以不改变腹股沟生理解剖结构为特点, 在无张力的条件下, 借助人工材料修补生理缺陷的一种手术方式[4]。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广泛分离疝囊等优点,修补时能对合正常解剖层次, 且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 从而有效保持腹股沟管正常解剖结构, 并保留近乎正常的腹股沟防御机制[5]。

本文随机选取76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复发率明显优于实施传统修补术的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指标中, 对照组的术后2 d后疼痛、局部硬块异物感、尿路感染、阴囊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 表明无张力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有利于患者术后迅速康复。

综上所述, 给予腹股沟斜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手术切口小, 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术后感染率、复发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率, 与传统修补术对比, 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理想方法,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郝建平.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8): 146.

[2]徐知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分析.四川医学, 2012, 33(5):832-833.

[3]胡勇.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治疗100例临床效果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7):144.

[4]葛永.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2, 31(26):74-76.

[5]宫焕松, 郑维波.罗菲.无张力修补术治疗86例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安徽医药, 2014, 18(1):138-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43

2014-10-27]

510940 从化市鳌头镇中心卫生院

猜你喜欢
疝的修补术腹股沟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妇女之友(2016年8期)2016-10-21 14:38:30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一例犬胸膈疝的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0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8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闭孔疝的临床诊治探讨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