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曹徵良,孙佳琪,李赛群,周有君,章 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inence,UUI)指与尿急(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不自主的尿液漏出的尿失禁。导致UUI 的病因有年龄、分娩方式、盆腔手术、肥胖等。其病机为脊髓或脊上神经元病变而导致的逼尿肌活动亢进或逼尿肌、膀胱收缩不协调从而引起顽固性的急迫性尿失禁[1]。目前国内外针对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膀胱训练、药物、生物反馈技术、行为调节疗法、各种电刺激、手术等疗法。中医治疗则以针灸、中药、点穴疗法及手法按摩为主[2]。
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研究在逐年增加,但是仍未发现总结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系统评价或者Meta 分析方面的文献。笔者在循证医学的指导方法下,制定检索策略及筛选评估方法,收集1995 ~2014年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 分析,为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1.1.1 检索范围 交叉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时间设定为1995 年1 月1日至2014 年12 月30 日。并手工检索了2014 年在《针刺研究》、《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等杂志公开发表及会议论文集发表的符合要求的文章。
1.1.2 检索词条 检索词条如下:①定义试验组干预方法的检索词:针刺、电针、针灸、体针、耳针、头针、梅花针、激光针、水针、耳穴压豆等;②定义急迫性尿失禁的检索词:急迫性尿失禁、小便失禁、尿失禁;③定义RCT 的检索词: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选择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急迫性尿失禁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文献;②研究设计:选择与急迫性尿失禁治疗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或有“随机对照”、“随机分组”、“随机”等字样,但未说明具体随机分配方法的文献;③研究对象:符合急迫性尿失禁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体重、分娩方式、种族、教育程度不限;④干预措施:试验组以针刺治疗作为主要干预措施,也可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式,对照组干预措施不限。
1.2.2 排除标准 ①非随机对照试验;②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采用了针刺疗法,或试验中的两个组别只针对不同穴位、不同针刺方法或者治疗阶段的比较;③综述、系统评价及动物试验研究。
为避免在选择和评价文献上出现的偏倚,选择了2 名评价员进行独立筛选及评价,采用改良Jadad 量表[3]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如选择和评价文献中出现意见不统一,则商议一致或请第三方共同商议后选择纳入。评分方法为:①患者是否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随机分2 分:描述正确的随机方法;1 分:作者叙述为随机;0 分:未描述如何随机);②是否采用盲法(盲法2 分:患者和试验者双盲,且叙述其方法,因针灸方法的特殊性,只要求单盲即疗效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实行盲法;1 分:作者叙述为单盲;0 分:未采用盲法);③退出与失访(1 分:具体描述了退出与失访的数目和理由;0 分:未说明退出与失访的数目和理由)。Jadad 评分总分为1 ~5 分,3 分以上为质量高的文献,1 ~2 分为低质量的文献。
用RevMan 5.2 软件进行Meta 分析。对纳入的试验进行同质性检验,若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 >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研究间不具有同质性(P <0.05),则考虑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以比值比(odds ratio,OR)或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作为效应尺度指标,计算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取P <0.05 有统计学差异。用失安全系数来说明“发表偏倚”的大小,失安全系数越大说明发表偏倚越小。按P=0.05 水平计算Nfs,计算公式如下Nfs0.05= (∑Z/1. 64)2- K。按P=0.01 水平计算,公式如下Nfs0.01=(∑Z/2.23)2-K。
表1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通过电子检索及手工检索,共检出8 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中中文文献6 篇[4-9],外文文献2篇[10-11]。本次共纳入的8 个研究文献中纳入患者例数从32 ~199 例不等,共计有929 例。8 篇研究文献中治疗组全部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有3 篇干预措施为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舍尼停)[5,7,10],4 篇采用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舍尼停)加膀胱训练[4,6,8-9],1 篇采用安慰针刺疗[11]。所有纳入文献均诊断明确,其中2 篇包含了中西医诊断[5,7],西医诊断均按国际尿控协会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则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随机方法中,8 篇文献均提出随机,其中4 篇提出具体的随机方法[4,8-9,11],3 篇文献提出 分 配 隐 藏[8-9,11]。盲 法 使 用 上,只 有2 篇 文献[8,11]使用单盲法,但都未进行具体方法的描述。4篇文献[4,6,8,11]提供研究对象退出、脱落情况。详见表1。
纳入的3 篇文献均为针刺与药物加膀胱训练的随机对照研究,由图1 可知,χ2为1.08,P =0.58 >0.05,I2=0% <50%。研究具有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Meta 分析结果:OR = 9. 17,95% CI[4.35,1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疗UUI优于药物加膀胱训练组。
图1 有效性分析
有3 篇文献结果报道了痊愈率,且3 个研究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OR =21,95%CI[4.80,91.96],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见图2。
图2 痊愈率分析
Nfs0.05=(5.82/1.64)2-3 =14.5,表明至少需要15 个阴性结果才能使本结果逆转,则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小,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从纳入的国内外治疗UUI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看,针刺治疗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药物组和膀胱训练组,其中纳入的文献有一半为Jadad 评分达到3 分或更高的高质量文献,但本次系统评价仍有其局限性:①在文献质量上,文献纳入的数量较少,符合要求的文献仅纳入8 篇,外文文献只有2 篇;另外一半文献Jadad评分小于3 分,质量较低,且纳入文献的病例数偏低,8篇文献仅纳入929 例;纳入的文献均为阳性结果,缺乏阴性结果的研究,可能导致选择偏倚,导致报告发生偏倚。②纳入文献的观察指标不统一,导致能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偏少,仅有3 篇文献结局指标中的有效率做出有效性分析,其余的文献指标均未能进行一致性分析,导致其结果的偏倚性偏大。
本次系统评价得到的启示:①随着文献质量的提高,使Meta 分析更有意义,但由于文献评价的指标不一,导致不能对急迫性尿失禁疗效进行统一的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除了重视文献质量,仍需要采用国际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循证医学模式打基础。②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纳入的病例数,建立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应提高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研究质量,严格运用规范的随机方法,并进行随机化隐匿;由于针刺的特殊性,可采用单盲法,即对数据分析人员和统计人员进行施盲;同时也应注重对针刺安全性的评价,对实验中的失访、退出及不良反应的情况应详细记录;只有建立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包括试验设计的规范以及评价标准的规范,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证据,从而为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提供有力依据以及临床疗效。
[1] Busy-Whitehead J,Johnson TM.Urinary Incontinence[J].Clin Geriatr Med,1998,14:285-296
[2] 刘丛丛,刘志顺.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诊疗特点文献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58-61
[3] 梁万年. 医学科研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1-486
[4] 陈婧怡,刘志顺,王漪,等. 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32 例[J].环球中医药,2008(4):38-41
[5] 曾莹杰,陈超,邢曼,等.针刺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评价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7):485-487
[6] 刘志顺,王杨,徐海蓉,等. 电针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2):73-75
[7] 侯文光,邢曼,哈力甫.电针对肾虚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6):50-52
[8] 刘志顺,彭唯娜,马晓晶,等. 电针治疗神经源性急迫性尿失禁5年随访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96-97
[9] 刘志顺,刘保延,杨涛,等. 电针治疗老年急迫性尿失禁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10):579-582
[10] Feng Qi-fan,Fu Yu-lin,Chen Chao,et al. Quantity-effect Relationship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Urge Incontinence: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 rial[J].Acupunct Tuina Sci,2012,10(1):49-53
[11]Emmons SL,Otto L.Acupuncture for overactive bladd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Gyneco,2005,106(1):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