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加顺,李冬艳,邹 娜,宋金阳,刘 淼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116001)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缺血性)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与之相伴的是由其引起的致残率却连年升高,特别是由于上肢运动的复杂性,造成3/4 的患者残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丧失劳动与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笔者采用头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治疗脑卒中(缺血性)后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将80 例来自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大连市友谊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及入组标准的患者,遵循随机及分配隐藏原则参照就诊序号分为对照组(20 例)、头针组(治疗1 组,20 例)、mCIMT组(治疗2 组,20 例)及头针结合mCIMT 组(治疗3组,20 例)。4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情况见表1。
脑卒中(缺血性)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证实,同时符合脑卒中(缺血性)患者应用mCIMT 的标准[2]。
表1 4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s)
表1 4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s)
对照组
①严重心肺等全身性疾病;②严重的关节疼痛;③明显的肩关节半脱位;④明显的认知障碍;⑤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被动屈曲、外展<90°)和严重的肌肉痉挛(Ashworh 分级≥2 级)。
4 组患者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与《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基础治疗与基于中医辨证的体针治疗。
采用神经内科常规基础治疗与基于中医辨证的体针治疗[2]。取穴:合谷、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方法:常规消毒后,用毫针按上述穴区进行直刺,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次,连续2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采用头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1]。取穴:顶区、顶前区。方法:常规消毒后,用毫针按上述穴区进行透刺,留针6 h。留针期间,开始每隔10 min 捻转1 次,重复两遍,然后每隔2 h 捻转1 次,直至出针。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5 次,连续2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依据塑形技术,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侧上肢。每天训练6 h,(其中1 h 在作业治疗室训练,其它5 h 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2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同时采用头针组及改良强制运动组的治疗手段。每日行头针治疗后接受改良强制运动治疗,每周治疗5 次,连续2 周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采用Wolf 运动功能试验(WMFT)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来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
采用SPSS17.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各组FMA 评分情况:对照组、治疗1 组、治疗2 组、治疗3 组,在治疗前FMA 评分无差异(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无差异(P >0.05),治疗1 组、治疗2 组、治疗3 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治疗3 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 组、治疗2 组(P <0.05)。治疗后治疗2 组FMA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 组(P <0.05)。具体见表2。
治疗前后各组WMFT 评分情况: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 组、治疗3 组,在治疗前WMFT 评分无差异(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WMFT 评分无差异(P >0.05),治疗1 组、治疗2 组、治疗3 组治疗前后WMFT 评分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治疗3 组WMFT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 组、治疗2 组(P <0.05)。治疗后治疗2 组WMFT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 组(P <0.05)。具体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FMA 及WMFT 评分的变化(±s)
表2 各组治疗前后FMA 及WMFT 评分的变化(±s)
组别FMA WMF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40 ±1.14 41.20 ±5.59 35.20 ±4.12 42.60 ±5.20治疗1 组 39.20 ±5.67 48.20 ±2.77 34.40 ±4.33 50.40 ±3.75治疗2 组 38.00 ±5.10 54.80 ±3.96 31.60 ±3.20 57.20 ±4.95治疗3 组 35.60 ±2.88 62.80 ±3.77 36.40 ±3.88 65.10 ±3.92
脑卒中(缺血性)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缺血性)治疗过程中的难点。针灸疗法对其治疗作用已被大量动物及临床实验所证实,尤其是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为明显。本研究得出的数据亦符合这一观点,治疗前后FMA 及WMFT评分显示头针结合体针较单纯应用体针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头针治疗时,可在针刺局部形成生物电效应,并将其传导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所对应的支配其的大脑皮层,从而影响该区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纠正抑制的泛化,使可逆神经细胞或被抑制神经细胞觉醒,促进神经功能尽快的恢复[1,3]。同时发现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FMA 评分的提高明显优于对WMFT 评分提高,也就是说对患侧上肢自主运动能力改善,但无法完成相应实际功能活动。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习得性废用有关,根据这一问题,在研究中引入mCIMT 疗法,主要通过限制健侧上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模拟生活环境,依据塑形技术不断强制性迫使患者正确有效的使用患侧上肢[4-5]。实验数据显示mCIMT 疗法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头针的干预效果(P <0.05),mCIMT 疗法结合头针则明显优于其他干预效果(P <0.05)。这可能由于mCIMT 作为一种积极地运动康复技术,强调患者的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性并重,同时要求患者注重在模拟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的“可塑性”效应,依照塑形技术不断强化练习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的运用,从而避免习得性废用的发生,促进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6-7]。
综上所述,头针结合mCIMT 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缺血性)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对相应活动的完成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唐强,王德生.头针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28-29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7-69
[3] 邢艳丽,王艳,朱路文.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4-306
[4] 何宗颖.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13
[5] 龚泽辉,王义亮,袁柯,等.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 分期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2):132-134
[6] 李雪.改良的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血管意外伴偏瘫老年患者的影响[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1
[7] 罗霞,李淑景,崔秀萍,等. 电针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作用[J].光明中医,2012,27(6):118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