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蕊
摘要:数据交换即通过技术手段,使纵向、横向部门之间的有用数据互相交换、共享。论文针对某市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存在多种形式,而各系统之间没有数据共享更新机制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业务系统的数据都是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基础数据,如果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交换平台把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到监察中心数据库,就能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基于此构想,本文试图以某市现有行政审批系统为基点,构建一个安全可靠、规范、标准的信息交换平台,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各单位的业务系统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主通道,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和交换体系,整合现有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行政业务和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满足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的需要。
关键词:数据交换 电子政务 行政审批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5-0000-00
1引言
数据交换即通过技术手段,使纵向、横向部门之间的有用数据互相交换、共享。数据交换平台,为交换双方提供定义以及内部数据集成与协同的方法。每一次主体发出数据交换请求,平台都能够根据数据报特征,计算与之相匹配的数据路由,并按数据路由的定义次序依次调用相应的数据处理服务,从而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与信息共享。
2某市行政审批监察平台现状
某市目前使用的行政审批综合平台由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行政审批系统包括业务管理子系统、中心管理(中心管理人员、领导、系统管理员)子系统、OA管理子系统、收费管理子系统等。电子监察系统包括行政权力监察系统、满意度测评系统和电子监察信息公开系统等。为了建立起“外网收件、内网办理、网上公示”的工作模式,同时实现“实时监控、实时督察”的管理目标,拟设计数据交换系统,将所有行政审批办件运行轨迹和审批时限都纳入监管范围。
3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目标
交换平台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安全可靠、规范、标准的信息交换平台,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各单位的业务系统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主通道,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和交换体系,整合现有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行政业务和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满足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的需要。
4数据交换和共享设计
4.1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流程是通过制定的数据规范对业务系统的采集数据进行定义,包括交换采集哪些数据,采集给谁,经过数据交换系统采集数据从中心前置数据库采集数据到中心业务系统库,交换程序接口通过交换桥接子系统,与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的前置交换子系统进行定时或者实时的数据交换。数据采集分为横向数据采集和纵向数据采集:
(1)横向采集。是指监察中心数据库从审批业务系统、各部门独立业务系统及市级其他业务系统采集数据。通过设在各部门的前置机进行,各部门业务系统按照监察中心制定的统一数据标准提供数据,把市监察中心需要采集的数据写入前置机,前置机会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抽取到监察中心前置机数据库中。
(2)纵向采集。是指市监察中心数据库从县(区)采集数据或市中心业务系统接收国家、省级中心下发的业务数据。市中心业务系统与县(区)以及市审批业务系统与国家、省级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设在县(区)或市中心的前置机进行;县(区)中心按照市监察中心制定的数据标准提供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把数据写入前置机,前置机再刚通过交换机制到市监察中心前置交换数据库中。
(3)数据共享流程。审批系统数据、业务部门系统、监察系统数据从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到监察数据中心时,首先进入数据中心的采集库,由数据中心的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数据转换、整理、审核,再发布到数据中心的共享数据库,通过统一应用平台以服务方式提供给数据需求方。
从共享数据的采集流程可以看出,通过数据镜像子系统,数据采集的过程不会影响业务系统的运作。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与数据镜像子系统是松耦合的关系,通过数据镜像子系统,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共享数据进行管理控制。
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使用共享数据的数据流程是,从数据中心到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通过统一应用平台,数据中心发布共享数据到共享数据库,而共享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以服务的方式接受访问。
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通过数据交换适配器的设置定时获取所需的共享数据。共享数据首先进入缓存数据库的共享库,审批、业务部门、监察系统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数据比对子系统把共享数据从共享库更新到本地业务数据库,或者直接使用缓存库中采集数据。从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共享数据的流程可以看出,通过数据比对子系统,审批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监察系统可以有效使用所需的共享数据,在保证基础数据一致性前提下,对输入的共享数据的使用具有决定权。
4.3数据交换
(1)数据封装。采用XML国际标准作为数据封装接口规范,数据在传输前将数据封装成XML格式的传输对象。XML数据传输是不同系统之间日渐流行的标准数据传输方式,由于与平台和编程语言的无关性,因此,通过XML可以有效保证对各种异构系统的数据接口需要,以达到政府各系统数据资源的最优整合。XML适于异构应用间的数据共享。XML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用于强大的数据检索,提供多语种支持,XML规范中提供了对多语种的支持,包括UTF-7、UFT-8、UNICODE、GB2312(简体中文)、BIG5(繁体中文)等等,这一特点使得XML非常有利于多语种的应用开发。
(2)数据传输。数据的传输将会采用基于XML和Web Service的异构系统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从而解决系统的跨平台问题。Web Service是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进行分布式计算的基本构造块。开放的标准以及对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协作的关注产生了这样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下,Web Service成为应用程序集成平台。应用程序是通过使用多个不同来源的Web Service构造而成的,这些服务相互协同工作,而不管它们位于何处或者如何实现。
Web Service技术及其相关技术体系,包括XML、SOAP、WSDL、UDDI等。Web 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他们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发布、定位、通过调用。一旦部署以后,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3)交换过程。市级(审批和监察)平台与部门独立审批业务系统、区县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种,上行过程为部门独立审批业务系统、区县政务服务中心产生上报或者其他需要监察的业务后,通过部署在部门或区县的前置机适配器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放入前置机数据库,前置机适配器自动调用部署在市级监察中心的前置机适配器,完成数据的上行传递,市监察中心前置机适配器将数据自动分发到相关单位进行处理;下行过程为市监察中心处理完各部门或区县上报业务或者监察部门进行监察后,市监察中心前置机适配器自动采集这些信息,根据上报的部门或区县单位路由到相关的部门或区县数据交换前置机适配器,并将数据推入前置机的数据库,部门或区县前置机适配器自动发送数据到相关的单位,完成下行数据传递。
上行和下行数据交换均可采用数据库推送方式和Web Service调用方式,数据库推送方式是指各部门接口程序定时将数据直接写入前置库。Web Service调用方式指各部门接口程序通过Web Service接口实时或者定时将数据写入前置库。具体采用的方式可以灵活选择。
4.4数据交换的部署
(1)监察中心部署。监察中心平台与行政审批系统、纪检监察系统、各部门独立系统、区县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在监察中心部署前置机适配器。为部署前置机适配器需要新增服务器一台。为各部门单位、区县接入市中心网络,需要增加核心交换机一台。可根据需要在市监察中心部署防火墙。
(2)各部门单位、区县中心部署。市中心监察平台与各部门独立系统、区县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在各部门、区县政务服务中心部署前置机适配器。为部署前置机适配器各部门、各区县需要新增服务器一台。
4.5串口信息交换功能
主要解决垂管各部门与行政审批系统内数据整合问题,避免已有业务系统的市直部门与政务服务中心数据之间的二次录入。
此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垂管部门的数据整合,往往垂管部门是采用封闭的专网链接,不允许与外部网络连接且有些直管系统采用B/S模式在当地没有数据库,使用数据交换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可采取屏幕捕捉技术(无人值守),接收后,系统自动调用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对接收到的企业注册信息进行分析并分类处理。
对直管系统的申请页面数据通过屏幕捕捉工具实现抓取,然后通过计算机串口通讯的方式将捕捉的数据传输至市中心客户机上,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智能转换工具在对其数据进行分析、转换后存入审批业务数据库。从而彻底解决直管系统与网上协同审批系统二次录入的问题。
5数据交换系统应用效果
数据交换平台上线前,某市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存在多种形式,有中心大厅审批系统、部门独立审批业务系统和国家、省级下发审批业务系统、而且基本上都是独立建设的,每个系统都只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各系统之间没有数据共享、同步更新的机制。数据交换系统自运行至今,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并且解决了各个部门窗口二次输入的问题,同时为将来的数据分析、查询等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结语
信息资源交换平台通过前置机使行政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保证了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的相对独立性。数据交换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各区县、各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该平台能够对交换过程进行实时、全方位地监控及管理,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共享等环节进行审计,保证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年5期